臺灣除雙北之外,高齡空屋率居高不下,但卻持續有新建案產生,甚至新屋都出現一定比例的空屋率,空屋其實就代表資源的浪費,老屋閒置有很多原因,但老屋並非沒有價值,端賴有心無心,老屋在改頭換面後一樣可以煥發新風貌,引領不同的文化樣貌,青年返鄉更帶領一股老屋新建風潮,讓老屋也能變得很潮。
東京咖啡亭「和國商店」(Wakuni Shoten)位在西屋新宿線上的小鎮商店街,儘管整條商店街已然沒落,但這間甫於年初開幕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監修的咖啡店,卻因危極具特色成為活絡經濟的打卡景點。咖啡廳前身是屋齡超過五十年的香菸專賣店,後來透過七百片立體五角形青銅板鋪設外牆,建材也是來自舊屋材加工,外裝青銅外裝黃銅,再配合黑色灰泥裝潢,一棟座落老街的吸睛建物完成。
巴黎一間回收站咖啡廳(La Recey-clerie),原本是巴黎舊環狀線的一座火車站,在二十世紀初荒廢後,直到十年前才重新以咖啡廳名義開幕,在火車涵洞的正上方,可以望見舊鐵道的窗景,戶外區域多達四百五十坪,因為它同時是重要的環保重要據點,因此還有雞舍、環保乾式廁所、二手衣小舖、愛心二手書及五金工作坊等。
位在首爾南大門市場也有一棟紅磚屋咖啡屋,是韓國第622文化遺產,有著二十世紀初的建築風格,是韓式與洋式風格的組合,從當時的木製韓屋改為磚牆為主,卻又保留木造梁柱。在台北金華街附近的榕錦光生活園區,前身是台北刑務所官舍及台北監獄,距今超過百年,曾經關過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及台灣文協創辦人蔣渭水,現在則提供社區公共服務使用,當然訪客也能一覽曾經的台北監獄圍牆遺跡,開啟老建築的新生命,讓文化價值能夠持續下去。
台灣自推動社區營造或者是近期所謂的地方創生政策以來,鼓勵地方政府及民間開啟老屋新生,拆除重建是最簡單的,但要保留舊建物的精神並賦予新風貌反而不容易,可能要花費更多的精力與經費,但曾經走過的歷史與文化,保留下來才是最珍貴的價值。
台北市舉辦「台北老屋新生大獎」鼓勵市民主動創造優質都市空間及居住環境,透過競賽方式,發掘老屋新生創意的各種可能,迄今邁入第24屆,也累積近千件作品,表揚二百多件極具創意且多元的老屋新生案例,可以供參。
馬祖老屋新生案例不少,牛角依嬤的店、海角民宿、牛嵐民宿等都是居民活化老屋的重要軌跡,還有許多據點改建也是馬祖戰地景觀重要一景,如曾經的55據點變身背包客民宿,12據點改建的刺鳥書店等,具文化意義的老建築,其實舊的比新的更有價值,只是維護不易,政府需要給有心人更多的支持。
社論/老屋新生越來越潮
- 20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