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報報導】大樟溪蜿蜒流淌,商周時期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唐宋時期,這裡的瓷器遠銷海外……近年來,福州高新區南嶼鎮窗廈村因地制宜,完善基礎設施,整治村容村貌,有序保護文物、留住歷史,持續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歷史悠久
窗廈,歷史悠久。在這裡,尋山遺址是商周時期先民繁衍生息之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村南山坡上有宋代窯址-碗窯山窯址。如今現場仍堆積大量瓷器碎片,歷經千年釉色不減。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碗窯山宋代窯址考古發掘狀況報告》認為,碗窯山窯址是目前為止福州地區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宋代窯址。根據現場測量,其中一條窯底坡度達35度,是目前國內已知宋代龍窯中窯底坡度最大的。
專家分析認為,碗窯山窯址生產年代大致為北宋晚期至南宋晚期,產品包括青瓷、青白瓷、黑釉器等3個品種,體現了這段時期閩江流域窯業的鼎盛與繁榮。
據考證,1990年發現並進行過水下考古的連江定海「白礁一號」宋代沉船,就出水了大批與碗窯山窯址相同的黑釉盞,在日本九州、沖繩以及東南亞等地也都發現這類黑釉盞。因而,碗窯山窯址的發現與發掘,對福建及東南沿海地區宋代窯業技術的發展及以福建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
千年古橋
除了兩大遺址,窗廈村的歷史遺存還包括多座千年古橋。
閩侯縣博物館原館長曾江介紹,南嶼鎮歷史上溪澗縱橫,河港交錯,古有「水鄉澤國」之稱。由於村莊多被河港橫隔,古人建了大量石樑橋以便往來。
據統計,南嶼約有69座古橋,最長250餘米,最短僅1公尺。建橋年代由唐朝開始,宋代尤多,次為明清兩朝。其中,窗廈村棲雲橋是高新區乃至閩侯縣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橋。
南嶼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柳振土介紹,窗廈原名棲雲嶺,古屬侯官七都五芝鄉閩光裡。棲雲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1,300餘年。該橋為石構單孔平樑橋,全長約6米,1989年被閩侯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窗廈村還有建於北宋時期的兩座古橋-倪厝橋和黃岸橋,均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點。
人才輩出
山明水秀的環境與厚重悠久的人文歷史,讓窗廈村人才輩出。
近現代最著名的是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林孔湘教授。他首創防治柑橘黃龍病的繁殖材料熱處理消毒方法,推行「無病蟲栽培」技術,為振興我國柑橘業做出卓越貢獻。
古代窗廈名人還包括:林杞,南宋咸淳二年(1266)丙寅科進士,官至清河太守;陳學夔,清康熙八年(1669)舉人,著書《性理全注》、《榕城景物略》等。
窗廈村前的大樟溪,每年端午節龍舟競渡,規模盛大,熱鬧非常。在明代,窗廈村人、進士林源清寫詩《故鄉贊》:『江水滔滔流不息,水寨中岐把水關。鳳龍雙出看不見,左右灣環有護山。』
產業發展
走進窗廈村,雖道路不寬,卻整潔乾淨,不少村民蓋起漂亮的小樓。
窗廈村利用旁側高速出入口的交通優勢,引進物流產業園區計畫。上個月,位於窗廈村的東百福州華威物流園專案完工。
該項目是福州目前最大的現代物流產業園區,總建築面積約22萬平方米,其中一期、二期已投入使用,作為中國郵政、京東物流等企業的福州分撥處理中心;三期建築面積約6萬平方米,是福建省唯一的三層國際標準倉。
計畫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工程全部建成投用後,將成為省內重要物流樞紐,預計可為週邊地區提供1,000個以上就業機會。目前,專案方正面向快遞、快運、冷鏈、知名電商、商超等領域的企業招商,並已與知名企業達成合作意願。
村幹部告訴記者,近年來,窗廈村委不斷完善基礎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堅持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著力點。村裡改造了排水網絡,新建公廁、垃圾池,清理河道、鋪設水泥路等,有計畫地針對道路、院落及房前屋後進行綠化美化,讓人居環境得到很大提升。
針對優良的山水環境,村莊加強生態保護,配合實施江濱路防洪堤沿岸生態景觀改造,呈現山清水秀的鄉村風光。同時,村莊制定了古民居保護開發規劃,對碗窯山窯址、尋山遺址、黃岸橋等文物進行合理保護與適當開發,規劃發展人文歷史觀光業。
窗廈:千年古村崛起新地標
- 2024-09-24
窗廈村全貌。
位於窗廈村的東百福州華威物流園。
窗廈文化宮。
窗廈村果園。
棲雲橋。曾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