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促進世代共融 創造溫馨和樂家庭

  • 2024-09-01

    為喚起國人更加重視家庭世代關係,彰顯祖父母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與重要性,今年主題「代代感恩心、齊享祖孫情」的祖父母節活動,從八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巡迴四鄉五島舉辦,邀請祖孫三代共襄盛舉,加深祖孫互動,讓家庭成員更加親近,在歡樂與幸福中共同成長。

    家庭是社會穩定力量的來源,倫理則是家庭和諧不可或缺的條件。在現代社會中,祖父母在家庭中的功能日益顯著,成為家庭倫理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如今,我們必須正視祖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與地位,所謂「父母慈、子女孝」的二代家庭倫理也有待擴展與重建。從家庭教育的觀點而言,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跨世代互動關係,在現代社會的家庭結構變遷下,益顯其重要性。

    近年來,因為社會結構及商業的發達,臺灣的家庭型態逐漸改變。夫婦家庭及核心家庭急遽增加,傳統的折衷家庭及擴展家庭之組成形式逐漸式微,孩子與祖父母互動的機會減少,相對缺乏從小培養孩子親老及敬老之品格。現在許多小孩在年幼時是由祖父母照顧長大,成長的過程中,祖父母雖被賦予照顧者的功能性角色,但當照顧角色不再,孫子女對於祖父母的互動就逐漸降低,故祖孫關係亟待透過教育加強,並提昇家庭的世代凝聚力。  

    一般人對於老人的認知常不自覺的存在刻板印象或年齡歧視,將老人視為貧苦、疾病、失能、依賴的同義詞,甚至是社會問題的符號。家庭是建立代間互動的基礎,與祖父母互動更是年輕世代與老人互動的重要經驗,祖父母與孫子女互動越多(非僅同住),年輕世代對於老人的態度愈正向。因此,祖父母是年輕世代認識老化歷程與悅納老年世代的「第一位老師」,祖孫互動是扭轉年輕世代的年齡歧視偏見之關鍵,因此透過祖孫世代教育及活動的倡導,將有助於建立一個對老人親善及無年齡歧視的社會環境。

    代代相傳是社會延續的基礎,沒有祖父母就沒有孫子女。教育部訂定每年八月的第四個星期日為祖父母節,趁學童在開學前,與祖父母相處增進親情。這個節日很有意義,也有必要。教育部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學童有三分之二叫不出祖父母名字;記得祖父母生日者只有百分之五。當今祖孫關係的疏離,值得重視。祖孫間的親情增進,大多數要靠父母的聯繫、安排;祖孫關係是親是疏,也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及作為。 父母都有機會晉任祖父母,屆時要想常見孫子女,現在就應以自然方式,經常引領子女多與祖父母晤聚,俾產生世代學習效應。

    「祖父母節」象徵家庭傳承文化的延續,以增進家庭世代互動及情感凝聚。以「教育」搭起世代橋梁,透過祖父母連結傳統與創新,讓年輕世代認識老化、悅納老人,也讓祖父母在晚年生活與家人更親密,使我們社會上每位長者都能讓年輕世代更樂於接近,才能達成建構無年齡歧視的社會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