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永續漁業環境,兩岸齊心共同護漁,縣府與福州市海洋漁業局今年再度舉辦聯合魚苗放流活動,放流300萬尾黑鯛、大黃魚、真鯛等魚苗。兩岸合作放流魚苗執行多年,秉持「兩岸共護一片海」精神,擴大邀請兩岸青年見證,提升青年朋友對海洋生態保育關注。放流對海洋生態復育有正面效果,但必須要有適當的配套並落實限漁,萬不可「前面放流、後面捕撈」,只有兩者相互搭配才能讓生態進入良性循環進而達到復育的目標。
國內談到永續漁業資源、保護海洋活動,絕對少不了「魚苗放流」,每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科研單位、民間團體等單位,都會在沿海舉行放流活動,邀請民眾、學生一起來參與,上千萬尾魚苗就隨著一場場活動進入大海,彌補漁業資源量。馬祖與對岸在海域增殖放流這個區塊也已合作多年,那麼到底我們年年放流對海洋生態復育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嗎?這個需要學術單位長期投入研究才能得到較精確的答案,但我們從近幾年地區漁民的黃魚捕獲量提升可以證實,多年的魚苗放流確有其具體成效。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廖正信指出,放流是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用對的方法、放對的魚」,近年來兩岸合作放流的魚種多以黑鯛、黃魚為主,早年這兩種魚是兩馬海域常見的原生物種,只是因為多年來過度捕撈讓黑鯛及黃魚漸漸成為稀有魚類,直至近幾年才稍有復甦的跡象。專家研究指出,放流的整體存活率並不高,也因此會以數量來提升其效益,放流目的是要增加資源量,也要維持生物多樣性,其最終希望放流的魚苗能進入生態復育階段,此時適當的限漁政策就更顯重要。
推動限漁與放流增殖同樣重要,大陸方面每年都有長達三個月的強制性伏季休漁期,而台灣的休漁為鼓勵形式,不論形式為何其目的是讓大海有喘息的機會。從學術角度來看,放流帶來的資源補充可分為三階段:一代回收型、資源造成型、資源復育型,三者差異是放流魚類能否進入海洋魚類的繁養殖循環中。我們若今天放流,明天捕撈,那麼便失去放流的意義。兩岸共同推動增殖放流,也要共同落實休漁限漁政策,避免因為過度捕撈而產生竭澤而漁的困境。今年的兩岸放流活動特別邀請青年代表參加,目的是希望新世代能體會到生態保護及資源復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觀念的導正及落實。全球海洋生態正面臨枯竭的大趨勢,我們可能無法立即有效的挽回局勢,但至少可以努力減緩資源枯竭的速度。
社論/放流之後更要落實限漁政策
- 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