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昨)※過鹽水的蔬菜水果
住宿的旅店提供簡單早點服務,餐點樸實無華像極了普羅家庭的早餐那般,我們品嘗著新鮮高麗菜之際,回想起各個景點沿途所看到的景象,除了針葉林的木麻黃和聖柳之外,尚有木黃槿、水黃皮、樹青和為數眾多的仙人掌,至於葉菜類的蔬果似乎極為少見,那麼這些蔬果的來源為何呢?
「澎湖所生產的蔬果無法完全供給民眾需求,餐桌上的食材都是飄洋過海來自台灣的『進口』貨物喔!」早餐服務賓客的大姊幽默地告訴我們。
應該也是如那位大姊所言,由於澎湖特殊地理環境使然,無法生產多元化的蔬果,好在距離台灣本島並不遠,所以透過運輸而互通有無並沒有太大困難。
然而即使尚稱方便的物流供應,可是我們體會到在台灣本島供給充裕的蔬果產品,在菊島卻成為極其仰賴外地供給的食材,因而想起千百年來澎湖鄉親生活之不易,因而對於餐桌上的食物更是備感珍惜而感恩。
正如世界上和澎湖環境類似的許多地方,島嶼各地到處都可以看到仙人掌這種耐旱的多汁植物之外,我們發現還有為數眾多的天人菊,也是當地極為普遍的植物,所以澎湖的縣花是菊花,而且「菊島」更是澎湖另外一個名字之由來。
※老眷村新體會
馬公篤行十村是一個值得慢慢欣賞的老眷村景點,旅人通過順承門來到眷村,雖然不是竹籬笆建築,但是彷彿穿越時光隧道回到過去,因為原本眷村住屋已經成為典雅、樸拙、靜謐的文創園區,裡邊有各種讓人懷念的小市集,靜靜迎接漫步輕盈的遊客。
老眷村文宣招牌寫著此地是潘安邦和張雨生故居,原來就是外婆的澎湖灣靈感發源地。
由於這一處眷村改造而成的文創園區,和台灣本島各地的同類型文化創生基地大同小異,不過最值得注意的,則是整個園區充滿濃濃的懷古氣氛,好比我們信步來到一處品茗的小屋,裡面有親切的服務人員接待之餘,另外還規劃一處書寫毛筆字的雅室,讓小朋友可以臨摹帖子,順便驅趕炎熱的暑氣而讓人備感愉快。
看到孩子們認真的臨摹書法之際,不禁想起大阪旅遊時也有一處「上方浮世繪館」的景點,那是一間位於鬧區橫丁的二層樓式小建築。
這個小小的浮世繪館,展示了江戶時代的大阪地區的上方浮世繪,也就是一種傳統的日本風格的畫作,當然陳列了葛飾北齋、喜多川哥磨、東洲齋寫樂、哥川廣重和歌川國芳等大師畫作副本。
浮世繪館有一大賣點,就是在二樓一處僻靜的角落,提供遊客臨摹上述畫作影本,隨著樣本的畫風和色澤,加上個人筆觸而得以盡情揮灑,然後可以把完成的作品當作到此一遊的留念畫作,其氛圍宛如上述篤行十村小茶屋的氣氛,兩者都是值得慢慢體會生活步調,和品嘗、欣賞藝術的好地方。(待續)
菊島時光雜記之三/林清陽
- 2024-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