捫心自問老了以後想在哪裡養老?超過六成的民眾選擇在地養老,甚至是和自己的子女同住,顯示家庭依舊是長者心中最理想的養老地點。其實這樣的選擇是符合人性的,研究指出最適合養老的場所就是在地安養,讓老人家留在原本最熟悉的地方,若是換到陌生的環境居住,反而會加速衰老。
台灣人口已然邁入負成長,今年二月的統計數字,新生兒失守一萬大關只有九千六百多,死亡人數一萬七千多人,死比生多出七千多人。倘未能有效改善,推估十年後國人過半超過五十歲,台灣將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扶老比也將從現在的一比六,劇變為一比二(二個年輕人扶養一個老人)。中年世代的你我,都要做好獨居老人預備軍的準備,雙老家庭總有人要先走,所剩無幾的年輕人,也必須為經濟打拚,無法照顧家中老人。
別以為有錢能解決問題,活得越久行動自如的機率越低,失能、失智一旦發生,我們到底有什麼照護制度可以選擇。進入所費不貲的安養院,但名額有限有錢也不一定排得到。台灣所謂的在地老化,不是剝削外籍看護,就是犧牲家庭照顧者,花費較低但非專業照護,結果就是失智失能惡化,拖到死亡那一刻,家庭照顧的沉重,也就是現在台灣社會的沉痾。
東海大學今年首次在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奪得私立一般大學組第一名,邁入第七年的東福開放式養生村計畫,讓高齡化腳步走得更快的日本都來取經,成為東海社會責任的代表作之一。東福源於東海推動的青銀共學,想要解決社區問題,因為有些長者被子女送到又遠又貴的養生村,美其名是孝順,但實際在養生村的生活滿意度卻低於家中,因此讓長者在熟悉的環境中變老,成為新目標。
他們以東海校園為中心,邀請周邊的鄰里及社區參與,推動跨里交流,可以來校園健身房一起遊玩或運動,學生進入社區服務,長者看到年輕人就像孫子一般,心情是愉悅的,大學校園的豐富師資也成為長者多元課程的支援系統,像是化學系教授帶領大家做洗手乳、音樂系教授帶領長者進行音樂治療,餐旅系設計菜單及舉辦校園大型野餐等。
日本所主張的在地老化,就是發展社區整體照護,把各種服務包裹配套,提供在地養老的長者在生活中利用,不是另建一個偏遠、獨立、集中的銀髮社區,而是利用服務的密集鋪點,把所有高齡化的鄉鎮社區銀髮化,以大量服務分擔家庭照顧壓力,使老人可以安心在地安養。
為了讓老人不分經濟能力、獨居、失能與否,都可以繼續在地生活,在一個社區之內,必須大量充實照顧、醫療、預防、居住、生活支援服務,並有效整合跨行業的服務人員,也許台灣暫時做不到,但馬祖卻具備天然的條件,人不親土親,把公共資源與社區資源整合,我們也能打造一個安心在地養老的天堂。
社論/在地安心養老的可行性
- 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