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廢棄漁具回收應持續辦理

  • 2024-06-21

 連江縣議會第8屆第3次定期大會在19日召開的議案審查中,順利審查通過恢復辦理廢棄漁具回收。近年來地方政府致力於海底章魚籠清除計畫,雖然已大幅減少海中類似的漁具數量,但始終無法根除。除了章魚籠外,馬祖的海岸及海底仍存在不少廢棄漁網具,這些長期累積下來的海廢必須持續不斷的投入經費,才能達到生態復原的目標,期望未來政府的「向海致敬」不應只關注在海岸以及海面,海底也應受到重視。

 全球將海洋垃圾依位置分為海岸、海漂(面)與海底三大類,我國的分工則由環保署負責沿岸廢棄物清除,海保署負責海漂與海底垃圾清理。馬祖地區除了長年受海漂垃圾之苦外,因為世代從事漁業而導致海底廢棄漁網具問題也十分嚴重,只是因為位在海底不易被發現,當然也不會獲得環保界的關注。包括章魚籠在內,馬祖近岸海底數十年來,也累積了不少的廢棄漁具,在缺乏經費與政策支持下,海底廢棄物的清理也變的遙不可及。

 海保署委託專業海洋工程公司結合專業潛水人員進行海底垃圾清除,統計顯示在清除的所有海廢中有高達89%為廢棄漁網具,潛水人員作業地點通常在近岸水域,也就是平時漁船作業下網的位置。馬祖地區多年前仍然開放大陸漁工作業期間,當時四鄉五島所謂的漁工船有近百艘之多,每天下網的總長度可以繞島數圈,在漁業作業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網具流失或棄置的情況,這些覆蓋在海底的岩礁上,進而影響魚類的棲息和繁殖,破壞棲地並減少漁業資源。現在漁工船因政策而停擺,但當年全盛時期遺留在海底的漁網具數量據了解也十分驚人。

 目前國內清理海底廢棄漁網具成效最佳的應屬澎湖縣,平均清理的海底覆網長度達10萬公尺左右,而清理覆網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表示看到成效。

 廢棄漁網與漁具傷害環境和生態,中央應與地方合作,在政策及經費上給予支持。馬祖地區近幾年在行政院向海致敬專案下,海岸海漂垃圾清除已有初步成果並建立了垃圾處置作業流程,但在海底廢棄物清理部份著力甚微。地方政府多年前已公告章魚籠為違法漁具,持續辦理清除是各界的期待,但也需要有穩定的經費挹注,若無中央的協助,各漁業縣市組織「環保艦隊」恐失去實質作用。

 海洋生態的復育以及環保議題已越來越受重視,馬祖海域治理面積遠大於陸域,理應投注更多心力與經費在處理海岸、海面及海底的垃圾和廢棄漁網具,讓海洋重新找回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