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改善食物浪費問題 從惜食做起

  • 2024-06-04

 響應2024世界環境日,連江縣環資局日前舉辦「剩食變盛食.惜食不浪費」環境教育活動,希望透過課程強化民眾參與惜食、減塑飲食之量能,以友善環境生活方式,逐步達成生活減廢目標。現代人豐衣足食,很多人往往只煩惱食物對健康的影響,卻忽略了當食物吃不完時,就只能倒進廚餘桶。其實,浪費食物等同浪費了所有食物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土地、水、能源、人力等珍貴的資源,更會產生大量碳排放,加劇氣候變遷的影響。

 生活在物質無缺的社會,食物問題大部分都不是飢餓,而是食物浪費。根據統計,台灣連鎖超市、量販店及超商的食物浪費非常驚人,超市及量販店,每月製造500公噸以上的廚餘;超商每年報廢食物價值超過70億台幣,「剩食」是家戶、商家、賣場每天巨大負擔。每年台灣家戶產生數百萬噸的廚餘,更因分類不確實,其中約6、7成剩食隨垃圾袋進焚化爐焚燒。

 所有的食物都需要投入土地、水、能源、人力等資源來生產,浪費食物等同浪費了生產過程中所有珍貴的環境資源,而且更會產生大量碳排放。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有1/3的食物,還沒進入人們的胃,就在生產、收割、運送、消費過程中被浪費了,且逾50%的食物浪費是集中在餐廳及消費者端。而大量食物廢棄物,產生廚餘、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也造成地球環境的負擔。

 近年來,從政府部門到民間其實也開始推動減少食物浪費,如:即期品優惠、減少過度採購、捐贈仍可食用食材的惜福大賣場等措施,但要有效解決剩食問題,從政府、餐飲業者到消費者,每一個環節都要攜手合作,才能對減少食物浪費盡心力。每一個人都應負起身為消費者的責任,透過日常行動來實踐減少食物浪費。從這些生活中習慣開始著手改變,就能減輕剩食給環境帶來的負擔,不只是不剩下,而是盡可能完全地發揮食材的用處,把食物的價值最大化,才是「惜食」一詞所傳遞的意義。

 古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這一代的人,幾乎不曾為糧食苦過,甚至多到淹腳目的地步,所以大家對於「吃」,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惜食最重要的其實是從「源頭」就開始減量,而不是製造出大量的浪費後才想怎麼解決。身為消費者的你我,絕不要輕忽自身的力量,每一餐的食物選擇、採買方式的調整,都是改變的契機:定時定量購買、寫下購物清單、盡量不衝動購物。願一己之力終能如涓滴細流,匯聚成永續消費的泱泱之河。

 時至今日,馬祖與台灣同步享受著一樣豐富的食物,同樣也面臨著食物莫名的浪費,為惜食做一件事,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像是適量採買,吃多少煮多少,改變世界可以從每天的每一餐做起,累積每個人的一小步,就能成就重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