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觀光發展帶來馬祖流動人口增加,又因為現代民眾生活型態改變,導致各鄉島的垃圾量越來越多。日前議會在聽環資局工作報告中也針對目前實施的垃圾運台政策提出關心,顯示環保問題已經和在地居民生存以及產業永續產生越來越多且無法分割的連結。馬祖地小島散、資源有限,垃圾處理仰賴中央計畫支持,但任何的配套與備案都不可少,運台運陸或就地解決都是方案,應透過專業評估找出最合適的生存之路。
馬祖垃圾運台政策已行之多年,這裡面包括了一般垃圾以及資源回收垃圾,比較棘手的是需要進焚化爐的一般垃圾,目前地方與基隆市合作多年運作順暢,但隨著國內政局的變化,未來能否與基隆保持永久合作尚存變數,議員們提出質疑也是合理的。為此環資局回應已有不同備案在評估,包括了轉運新北或桃園甚至是大陸(海漂垃圾)等,但在多種備案中並沒有在地處理這項規劃,原因是馬祖四鄉整體垃圾量不足且分散各島,要集運至某地做集中焚化有極大的效益及成本考量。但隨著環保科技的不斷進步,垃圾就地處理也不能排除其可能性,反而可能是最能夠操之在我的備案。
目前地區各島產生的垃圾有一般垃圾和資源垃圾兩大類,還有一大部份是來自對岸的海漂垃圾。在政府大力宣導之下,近年各鄉島民眾垃圾分類政策已能逐步落實,這大幅降低需要焚化的一般垃圾的量。但同樣的因此而產生可回收資源垃圾量相對增加,因馬祖地處外島,可回收的資源垃圾最終要運回台灣本島,運費是極大的負擔,而台灣回收市場價格波動大,尤其是金屬類更是跟著國際市場在走,這大大影響了馬祖的廢鐵和廢棄車輛回收運台的頻率和數量。
馬祖的流動與常住人口越來越多,是地方發展欣欣向榮的指標,這是好事一件,但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帶來的環保問題也相對比早年加重許多,例如各型大小車輛在近5年是倍數成長,後續所延伸的廢棄車體及輪胎回收等問題也就與日俱增。環保議題會是未來地方發展面臨極大的考驗,除了持續宣導垃圾分類與回收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消化這些回收的垃圾。地方政府自去年開始多次與大陸方面磋商有關海漂垃圾運回大陸方面是可行方案,但尚待兩岸進一步協商落實,因為海漂垃圾也佔極大份量,能夠回運大陸也能減輕馬祖垃圾屯積壓力。
多重管道、多元方案,馬祖的垃圾處理是環保工作重中之重,而標榜海上桃花源的馬祖,只要做好環保,觀光產業就成功一大半,民眾要配合改變生活型態、落實分類達到垃圾減量目標,而後續的垃圾該如何處理就需要政府多方考量找到最佳方案了。
社論/環保議題攸關馬祖觀光永續發展
-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