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燕鷗過境的季節,近日來自東引的報導指出數百隻的黑尾鷗已到達棲地準備繁殖,而往年出現北竿及莒光的大鳳頭燕鷗及蒼燕鷗等目前尚未到達,各界都在期待牠們能堅守信風的承諾如期而至。燕鷗生態是整體海洋生態的一環,保育燕鷗就必須保護海洋生態,時值大陸海交會舉辦期間,除了經貿上的交流互動外,我們期望兩岸在海洋生態保育上能繼續推動各項合作項目,因為生態保育是全球共同的責任。
近年來兩岸共同推動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保育有成,2023年福州舉辦的海峽兩岸中華鳳頭燕鷗保育交流暨海峽兩岸生態保護融合發展專題培訓活動上,兩岸研究機構發佈多年來的研究成果,統計2023年預計全球黑嘴端鳳頭燕鷗數量為221隻。對於生態保育界而言,這個數字是令人振奮的,但整體而言我們從最近幾年北竿鐵尖島保護區連續發生燕鷗集體棄巢事件不難看出,大自然的生態仍存在許多專家的未解之謎,又在全球海洋生態丕變的前提下,燕鷗生態仍然極度脆弱。
根據多年參與燕鷗保育研究的台北鳥會及大陸及東南亞相關國家的研究機構調研成果,燕鷗的遷徙路線以東南亞及部份東北亞為主,而馬祖與對岸的福州正好處於最適宜繁殖的中段位置,因此每年夏天是燕鷗過境福建及馬祖無人島繁殖後代重要的季節。生態要永續就要確保繁殖順利,過去兩年北竿鐵尖島和莒光蛇山都相繼發生燕鷗下蛋後棄巢的悲劇,是海洋生態變化導致食物來源不足,還是游隼攻擊?這些都有待專家投入更多研究來找到答案並進而尋求解決方案。
燕鷗生態近年來越來越受重視,其原因是西元2000年時生態攝影家梁皆得發現近乎絕跡的黑嘴端鳳頭燕鷗,神話之鳥也是因此而得來的命名。黑嘴端鳳頭燕鷗通常是夾雜在大鳳頭燕鷗群中,因此整個燕鷗生態的完整與否會直接影響黑嘴端的數量。近年來在兩岸甚至是其它國家努力下,至少在生態保育這個區塊已建立了跨國跨界的合作交流模式,這份成果得來不易,不能因為政治等因素而中斷了相關合作。保育生態是一種指標,就燕鷗而言牠不僅僅是地球上萬千生物之一種,更代表著海洋生態是否處於良性循環之路上。馬祖地區推動燕鷗生態保育已超過二十年時間,欣見大陸地區在近幾年也開始重視到燕鷗生態議題,2004年大陸首次在閩江河口濕地觀測到黑嘴端鳳頭燕鷗,從此開啟了對生態保育觀念的重視,部份保育作為甚至超前。不論是那一個團體或組織,只要在保育工作上朝正確的方向前進,讓生態真正能永續,燕鷗整體數量的增加才是我們該重視的。
社論/生態保育是全球共同的責任
- 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