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鯨豚保育向下扎根

  • 2024-04-16

 每年4月14日(National Dolphin Day)是美國獸醫協會推廣之「世界海豚日」,期望藉由這天提升民眾對海豚的了解與保育知識。臺灣本島東海岸4月份至10月份為賞鯨豚的旺季;而馬祖海域自9月起(秋季)到隔年4月份(春季)的豚況亦不遑多讓,是絕佳的賞海豚季節。鯨豚在海洋裡的生態位置,幾乎等同於陸地上的人類,牠們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動物之一,不只如此,也有不少人認為牠們模樣討喜,是代表海洋的海洋動物明星。

 但是,讓保育人士擔憂的是,帶著微笑海豚其實並沒有看起來那麼開心,牠們面臨過度捕撈、塑膠污染與海中噪音等問題。馬祖四面環海,與海洋有高度依存關係,海洋生態系的永續性至關重要;台中科博館團隊指出,馬祖列島海域鄰近閩江河口,是鹹淡水交會地區,營養鹽豐富,也因此成為海洋生物重要的棲息地,多次目擊紀錄,證明馬祖海域是鄰近海域中露脊鼠海豚最穩定棲息的環境,也突顯馬祖是窄脊及寬脊露脊鼠海豚二物種需要保育的重要地區。

 露脊鼠海豚,是馬祖海域的常客,佔了當地所有海豚紀錄的95%以上。此外,瓶鼻海豚和偽虎鯨也時常現身馬祖周圍的海域。每當秋季至隔年春季適逢東北季風吹拂時期,南竿島西南側離岸距離近且制高點,例如南竿遊客中心附近的官帽山步道、鐵堡或55據點等地,都是欣賞海豚英姿的絕佳地點。近年來,國立科博館團隊不定期舉辦鯨豚陸地觀測活動,邀請鄉親共同關注馬祖鯨豚保育,提升大眾對這種海洋哺乳動物的保育意識。

 鯨豚是海洋哺乳動物,使用肺臟呼吸,潛水一段時間後,必須浮出海面換氣,當我們從事海洋觀察時,水面下的生態不容易在水面上看見,但鯨豚因為需要換氣比較沒有水面隔閡的問題,因此鯨豚被認為是海洋生態的指標生物。這海域若鯨豚頻繁出沒,表示這海域有牠們的食物,意謂這海域海洋食物鏈相對健全。這海域若牠們變少,可能就是這裡的食物鏈狀態出了問題;若這海域鯨豚從原本的頻繁出沒變成絕跡,顯然這裡的海洋生態處於崩潰狀況。鯨豚保育的真義,其實是保護這海域健康的食物鏈狀態,也就是保護這裡的海洋生態。

 鯨豚為高度洄游物種,且具有成熟期晚、生殖數少等特性,受到船隻撞擊、海洋污染、水下噪音、獵捕走私、混獲及漁具纏繞等威脅,我國於1990年代將鯨豚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參考國際評估結果,除了臺灣西部海域的中華白海豚列為極危,其餘有3種列為瀕危、3種列為易危,2種列為近危、3種資訊不足、21種暫列無危。

 雖然保育鯨豚的聲浪興起,但人們對於海洋的探索和利用卻是不減反增,如漁業、探勘、工程、軍事、能源等發展,都持續地影響海洋環境與鯨豚生態。馬祖鯨豚的水域棲地具有保育重要性,在鯨豚保育的工作上,更是要關懷鯨豚生態與海洋環境等各項議題,讓鯨豚保育向下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