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舊城改造,為村民帶來了寬敞宜居的新房。家門口的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不斷啟動內在動力,輻射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從而形成了文化產業街、農產品交易市場等,不僅壯大了村級經濟,還富了村民口袋。
重現記憶裡的「橫嶼味」
近段時間,不少來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市民發現,橫嶼村內多了一個文化產業街。在這條長200米的街上,設有50間統一風貌的沿街店面。
據瞭解,在20世紀90年代前,橫嶼村文化產業街為閩侯縣城的進城主幹道。隨著城市發展,街區出現破舊、風貌雜亂等一系列「老年病」。2022年,橫嶼村對道路兩側進行整修翻新,力爭打造一條優質的文化產業街,以激發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為此,村「兩委」投入近400萬元鄉村振興專項資金,在兼顧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同時,力爭提升文化產業街與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匹配度,成為其配套商業街。
橫嶼村黨支部書記程文平告訴記者,橫嶼村橄欖種植業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在他的記憶裡,小時候村裡幾乎家家戶戶種植橄欖樹。因獨特的地理氣候,村裡產出的橄欖果實大、果肉厚,被加工製成「五福果」、「蜜餞橄欖」、「冰橄欖」等銷往國內各大城市。但如今,村裡橄欖種植業大不如前,從業人員流失嚴重。此外,木雕、竹編等行業的手工藝人也逐漸消失。
為了讓這些老行當、老手藝、老味道重現,村「兩委」結合「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積極動員一批手藝達人、民間藝人、鄉賢能人回街區創業。如今,不少村民驚喜地發現,「橫嶼味」的手工橄欖,還有兒時木雕、竹編技藝都重新活躍在街區裡,這裡經營業態愈加豐富,集風味小吃、民俗文化、當地特產、竹制手工、外貿代購等於一體。
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
村裡古厝有了新身
橫嶼村村民大都姓程,從明末至清朝,程姓先賢在村內建有古厝20餘棟。2018年4月,甘蔗街道啟動舊城改造三期專案,緊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曇石山文化遺址的橫嶼村部分民居被征遷。此次征遷,也成為橫嶼村蛻變的轉捩點。
閩侯縣結合老建築保護工作,將這處征遷區域打造成以「閩族緣起,向海而興」為主題的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內較好保留了橫嶼村傳統村落的建築風格,成為展示閩侯古厝文化的一個重要視窗。橫嶼村黨支部書記程文平告訴記者,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內完整保留著10多棟古厝,並充分活化利用,讓這些古厝以全新的形象重生。
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出現,也使得橫嶼村更加注重鄉村文化及鄉風文明的培育。橫嶼村利用文化公園、老建築等現有資源,凝聚大學生、企業家、社會能人等各方力量,開展理論宣講、教育引導、志願服務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活化利用古厝 閩侯橫嶼村打造文化產業街-福州晚報
- 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