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近日,大陸連江縣長門村發現一塊清代石碑,長樂區朝陽中學歷史老師鄭巧蓬據此研究,揭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閩江口海防力量—水雷營的歷史。
新發現的石碑侵蝕比較嚴重。經辨認,碑上寫著「福建善後總局修長門官道碼頭」,時間是「光緒十五年三月」。當地老人告訴鄭巧蓬,長門官道碼頭設於「閩口水雷營」門口,主要用於水雷營搬運水雷製作材料,以及搬運佈設水雷。據查證,在清代,閩江口簡稱「閩口」。
綜合史料顯示,清光緒十六年設立初期,閩口水雷營作為中國大陸早期的水雷戰單位,承擔了研發、佈設和維護水雷的任務,旨在強化沿海防禦能力,尤其是在面臨西方列強海上威脅的背景下,水雷作為一種重要的海防手段,對遏制外敵侵擾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嚴重事故發生。由於裝雷操作不慎,造成營房及大量器械受損。這場意外不僅對當時的閩口水雷營造成重大的物質損失,也對其後續的發展產生影響。
鄭巧蓬表示,故宮收藏了一組珍貴的史料—關於閩口水雷營及其他軍事設施的十一卷詳實記載。這些史料如同一部晚清海防風雲變幻的史詩,訴說著那個時代閩浙總督府、福州將軍府及福建各級官員對海疆安全與軍事教育的拳拳之心與務實之舉。
另外,鄭巧蓬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找到了一張1906年拍攝的閩口水雷營老照片。這張照片真實再現了一百多年前閩口水雷營的真實樣貌。
清代石碑牽出鮮為人知的海防史 連江長門村閩江口曾設水雷營--福州晚報
- 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