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瑞岩山發現兩處戚繼光題刻 「蹲虎石」、「觀音洞」--福州晚報

  • 2024-01-26

 【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近日,福清市瑞岩山新發現兩處戚繼光題刻。題刻由福清當地文史學者與來自福建南安的文史學者王贊成共同認定。至此,瑞岩山共發現戚繼光題刻5處。

 據悉,這兩處題刻,分別是「蹲虎石」和「觀音洞」,早已模糊的旁款依稀可辨「孟諸子」3個字。此前,瑞岩山已發現戚繼光的「穿雲洞」、「獨醒石」、「三十七洞天」3處題刻。這5處戚繼光題刻,對研究戚繼光抗倭歷史和戚繼光與福清的關係,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孟諸子」,是戚繼光的自號。戚繼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登州(今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人,明代傑出的軍事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曾率戚家軍兩度入閩抗倭,曾屯兵福清,並多次在繁雜軍務間隙,在瑞岩山上賞景觀石、登高遠眺,在瑞岩山留下了《望闕台》、《宜睡洞》、《振衣台》三首詩。當地至今盛傳著與戚繼光抗倭相關的許多故事與傳說。

 新發現的題刻「蹲虎石」,位於瑞岩山頂佛仙樓下方的石道旁邊,幅寬約90釐米,幅高約30釐米,行書。大字每字寬約26釐米,高約30釐米。據悉,蹲虎石,又名伏虎石,貌似一虎。人站其上俯視,其猶如猛虎下山。

 題刻「觀音洞」,位於瑞岩寺後面的觀音洞口,幅寬約42釐米,幅高約140釐米,楷書。大字每字寬約42釐米,高約42釐米。據悉,觀音洞是善男信女赴瑞岩山祈求平安的必往之處。

 瑞岩山風景區是福清市東部文化走廊的重要節點,山川俊美、風景極佳,多奇岩青石,遊人無不鍾情於此。諸景觀內擁有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摩崖石刻百餘處,篆隸楷行草五體俱全。其中,包括宋代駐軍在此的任子寧、元代福建行中書省奉訓大夫理問官王伯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明神宗萬曆皇帝、邑人內閣首輔葉向高以及禮部尚書陳經邦等名人題刻,為瑞岩山形成遺存完整、數量豐富、成線成片的摩崖石刻群奠定了基礎。

 瑞岩山摩崖石刻群存有眾多的文人墨客詩文,時間跨度達1000多年,是展示福清深邃文化的一面旗幟,也是研究區域歷史資訊與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已成為自然景觀與人文元素水乳交融的旅遊目的地和網紅打卡點。

 福清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福清市博物館已將館藏的100多幅拓片整理、修復和數位化處理,印製成《瑞岩山摩崖題刻拓片集》。同時,他們正在開展珍藏的摩崖石刻拓片電子掃描工作,讓這些文化瑰寶能夠久遠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