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家族史交融兩岸情 嚴復故居探尋遺跡--福州晚報

  • 2024-01-07

 【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今年是嚴復誕辰170周年。在三坊七巷郎官巷,坐落著一座中西合璧的古厝,門匾上書四個鎏金大字—嚴復故居。

 提起嚴復,人們最先想到的是「中國西學第一人」。

 步入嚴復故居,映入眼簾的是古色古香的插屏門、雕刻精美的軒架、仿西方建築紋飾的欄杆……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築,一如嚴復中西合璧的人生基調。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嚴復」二字的分量。他是中國近代系統介紹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人」。他的譯作《天演論》,為國人打開了認識世界的視窗。

 1871年5月,嚴復以最優等成績畢業於船政學堂,之後登上水師軍艦實習。

 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嚴復隨船政大臣沈葆楨前往臺灣禦敵,對中國臺灣海岸版圖的界定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抵達臺灣後,嚴復等人「測量台東旂、萊各海口,並調查當時肇事情形,計月餘日而竣事」,並將所勘探海防情形詳盡繪圖,為當時的保台禦敵行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臺灣被迫割讓,令嚴復極感屈辱和激憤,忍不住在翻譯和著述中發出「吶喊」。

 談及嚴復與臺灣的關聯,人們最常說起的還是嚴復與親家臺灣板橋林家族的往事。

 嚴復的三兒子嚴琥與臺灣板橋林家姑娘林慕蘭結為夫妻,這使得嚴復子孫後裔跨越海峽枝繁葉茂。活躍在政界、商界、文教界的嚴林兩家後裔。在嚴琥和林慕蘭的子女中,嚴僑、嚴倬雲、嚴停雲與兩岸關係淵源最深。

 作為臺灣婦女界領袖人物,嚴倬雲熱心社會公益。她的丈夫辜振甫曾任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夫婦倆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93年4月27日至29日,辜振甫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我總覺得嚴氏一門,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好的家傳資料。」已故臺灣著名作家李敖曾寫下這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