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天是清明節,也是全球華人祭祀祖先的日子,媒體指出,華人強調「百善孝為先」,這種「孝道」思維正是清明祭祖習俗得以流傳千年、歷久不衰的主因。
每逢清明佳節,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只要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清明祭祖的活動,藉此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晉國公子重耳為紀念捨身相救的介子推而設立這個紀念日,幾經演變,成為今天全球華人慎終追遠、紀念先人的節日。詩經小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被認為可能是中國現存最早有關掃墓的詩句。
報導指出,清明掃墓祭祖歷經不同朝代、綿延2500多年而不絕,體現的就是中國人「孝道」的思維及行為。所謂「百善孝為先」,在華人社會的價值觀裡,「孝」排在首位,掃墓祭祖就是一種孝道的表現,藉此思及父母養育自己的艱難,並體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恩情。
報導認為,不管是隆重的祭祀儀式,還是一束菊花、一個鞠躬、幾許默哀、良久靜思,都同樣是表達生者對逝者的追憶與祭奠。
孝道 清明節綿延千年主因
- 201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