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兩岸第三屆白馬王文化節將於11月25日舉行。屆時,約150名馬祖鄉親將來榕共襄盛舉。
白馬王信俗 閩都文化重要載體
白馬王是福州地方道教神仙信仰體系中的典型神靈,也是海峽兩岸民眾廣泛信仰的道教神靈之一。
《三山志》記載,閩越王無諸之孫,閩越王郢的第三子騶寅,因好騎白馬,故號「白馬三郎」。傳說當時鼓山鱔溪有一條惡鱔,長三丈,殘害百姓,白馬三郎將牠射殺,但自己與馬也被鱔尾纏住拖入水中同歸於盡。後人感念白馬三郎的功德,建鱔溪廣應白馬王廟奉祀紀念。
據志書記載和專家考證,騶寅當年在鱔溪為民射鱔除害,應當是在漢初景帝年間,距今有2100多年的歷史。位於晉安區鼓山鎮鱔溪的白馬王廟是白馬王信俗的祖廟,也是現今福州唯一留存下來的漢代閩越國時期的古廟,是福建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廟宇之一,1961年被市政府列入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白馬王的故事不斷演變、充實。白馬王由王子演變為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成為世代百姓推崇的充滿大愛的正能量神祗。白馬王信俗成為閩都文化的重要載體。
信眾超千萬 情牽兩岸經久不衰
據史料記載,漢朝末年,長樂梅花和連江一帶的先民遷徙到馬祖墾荒,白馬王信俗隨之傳至馬祖,並逐漸被奉為重要的地方守護神,進而傳播到臺灣各地。
記者從福州市晉安區白馬王文化研究會瞭解到,據統計,海峽兩岸白馬王廟已有100多座,信眾超過一千萬。十多年來,兩岸信眾始終來往密切,血濃於水的情感不斷昇華,特別是馬祖鄉親數次組織進香團,來鱔溪祖廟拜謁敬祖,開展信俗文化交流。
2014年6月,兩岸首屆白馬王文化節活動在晉安區鼓山鎮舉行,來自福州、寧德等地的600多名信眾,和來自馬祖7座分廟的200多名信眾,共同參加了慶祝活動。2019年11月,兩岸第二屆白馬王文化節活動在羅源縣舉辦,同樣取得圓滿成功。
時隔4年,由福州市鱔溪白馬王祖廟再次承辦的兩岸第三屆白馬王文化節活動,將於11月25日舉行。屆時,約有150名馬祖鄉親來榕參加。活動期間將舉行「兩岸共祭白馬王,祈福晉安更輝煌」的大型共祭儀式、白馬王信俗文化展示、巡安踩街活動,以及兩岸同胞信俗文化學術交流研討會。
第3屆白馬王文化節25日登場 馬祖組團共襄盛舉--福州晚報
- 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