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福州日報報導,江海彙聚,群鳥翔集,10月,全球候鳥展翅南遷,坐落於候鳥遷徙九大路線之一的東亞至澳大利西亞遷徙線上的閩江河口濕地,作為重要的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受到數以萬計候鳥的青睞。
遷徙水鳥重要驛站地
閩江河口濕地總保護面積2381.85公頃,有鳥類313種,其中水鳥166種,有大量的雁鴨類、鴴鷸類和鷗類,常年分佈和越冬水鳥超過5萬隻。
濕地棲息有翹嘴鷸、三趾鷸、黑臉琵鷺、鐵嘴沙鴴、中華鳳頭燕鷗、針尾鴨、環頸鴴等7種水鳥超過全球種群數量1%,是遷徙水鳥重要驛站地。
閩江河口濕地是中華鳳頭燕鷗落腳的第一站,是中華鳳頭燕鷗穩定的棲息地,對保護和恢復中華鳳頭燕鷗種群具有重要的意義,也為兩岸生物資源的相互關係、發展閩台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
在福州系統謀劃、協同推進下,閩江河口濕地將不斷提升濕地保護與修復水準,為加快福州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厚植生態沃土,以「濕地生態」展現福州之美。
持續治理成效顯現
目前,在閩江河口濕地隨處可見候鳥蹁躚、嬉戲覓食,水面蕩起層層漣漪。從曾經的瀕危濕地,到如今的鳥類樂園,這片大美濕地見證了福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的生態實踐與決心。
這些年,長樂對保護區及濕地公園內3197畝養殖塘開展全面「退養還濕」,通過改造水閘、調節水位、營造生態鳥島等措施,將退養池塘改造成生境多樣的高潮位水鳥棲息地調節區。
互花米草除治後,實施鄉土植被恢復2605.5畝(其中:紅樹林432畝、短葉茳芏1200畝、蘆葦628.5畝、海三棱藨草345畝)。其餘地塊保持光灘供水禽覓食與棲息。
針對海岸線污染,閩江河口濕地構建生態保護長效機制,持續開展海漂污染物治理工程,涉及範圍1507公頃,年清理海漂污染物達150餘噸(幹重),為遷徙水鳥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
經過20多年的努力,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護實踐得到廣泛認可。
近年來,閩江河口濕地深度挖掘濕地資源特色和文化底蘊,依託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濕地博物館等宣教基地,不斷創新自然教育方式,講好濕地生態故事,打造濕地保護與發展的典範,持續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
閩江河口濕地保護有成 中華鳳頭燕鷗「馬妞」再度光臨--福州日報
- 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