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彝流芳—倉山陽岐江山陳氏宗祠--福州晚報

  • 2023-10-29

 【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福州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是福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位於烏龍江北岸、南台島中段,是古代進出福州的古驛道必經之處。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上誕生了近代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嚴複,藏書家葉大莊。村內還保存有北宋午橋、尚書祖廟、玉屏山莊等文物古跡。

 鮮為人知的是,陽岐村還有一處值得品讀的明代古建築—江山陳氏宗祠。它宏偉壯觀、古樸典雅,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目前已被列入倉山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地好江山,帶水環門鼓峰拱座;我宗儲柱石,海濱作砥國祭安磐。」這是江山陳氏宗祠進門石柱上的一副對聯。

 江山陳氏宗祠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始建時間為明崇禎丙子年(1636年)。380多年來,江山陳氏宗祠經歷了多次重建與擴建,現在已是陽岐區域規模最大的祠堂之一。宗祠為整體木構架,對稱均衡的佈局,精緻嚴謹的梁架結構,粉牆黛瓦,隔扇花窗,充分展示出明式木構建築的藝術美。

 值得一提的是,兩方磚柱上的古老灰塑技藝精湛、手法細膩,其上雕刻的祥雲仙鶴、梅竹松木,為粉黛白牆綴上明麗的色彩,更有范仲淹、黃庭堅詩詞墨寶塑於其上,墨香芬芳。

 進入宗祠,主廳上懸掛著「迪彝堂」三字,熠熠生輝,左右粉牆上分別寫著「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整座祠堂新舊對聯牌匾眾多,飛簷翹角,極具特色。

 江山陳氏代代英傑輩出,史上更有「九世簪纓」之美譽。從古至今,文癢及第者載有三十四人,其中著名者有陳繼思、陳學麟、陳學伊等。學伊公,系天啟舉人,崇禎進士,曾任山東道巡按、南京河南按察司。他是江山陳氏宗祠建祠人,堂號「迪彝堂」便是他所取。「迪彝」取自《大雅》,寓意遵循、繼承、開導,有著尊宗敬祖之教育意義。

 江山陳氏宗祠靜臥于文風鼎盛的倉山烏龍江畔陽岐村中,位於福州中軸線之南,周邊緊鄰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林浦、古稱「百花仙洲」的螺洲鎮,風光優美,名勝眾多。據說,陽岐曾盛行「私塾」,陽岐的狀元境,即是陽歧塾學的承載地和發祥地,塾師陳錫咢、陳炳奎更是聲名遠揚,留下了「天福狀元境,私塾讀書聲」的美談。

 1953年,因陽岐村無教育場所,江山陳氏族人便將宗祠無償借給陽岐小學用作教育場所。「我們的祖先是做教育的,他們最重視的東西也是教育,所以我們宗祠才會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幫助社會辦學。」這是江山陳氏人代代相傳的責任與擔當。資料記載,江山陳氏宗祠原有三列建築,如今僅有中間一列主體保存完好。現在,陽岐小學新校區緊傍宗祠,祠堂成了莘莘學子學習優良傳統的教育基地,也是書法、繪畫、詩詞等中華傳統藝術傳播的場所。江山陳氏宗祠於時代變遷中完成了新舊空間的切換,在傳統和現代的交匯裡,再度激蕩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遊覽者如果進入江山陳氏宗祠,可以看到祠堂內擺放著一排排書案,牆上展覽著多幅學生書畫作品。祠堂內對聯橫幅的內容與旁邊學校的「尚禮、身健、思進、善學」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對於從學堂走出去的學子與從祠堂走出去的遊子來說,只要宗祠這個物理空間一直存在下去,他們對於家族與故鄉的歸屬感,也就能得以長久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