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福州日報報導,摩崖石刻是書法藝術、雕刻藝術的高度濃縮,咫尺之間,一覽千年。
作為閩都文化發祥地,鼓樓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自唐代以來,許多文人墨客留下大量寫景抒情的摩崖石刻,散見於「三山」、西湖、坊巷名居、寺廟宮觀中。這些摩崖石刻是閩都文化寶貴的實物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
「從唐至清,許多來遊的官宦名家、文人墨客在烏山留下筆跡,題刻字體有篆、隸、楷、行、草,形式有榜書、題名刻、紀遊刻、記事刻、詩刻、祈福刻等。」李建國說,其中般若台銘石刻年代最為久遠,可謂烏山「鎮山之寶」。
般若台銘勒刻在烏山石林景區一塊巨大岩石上,高近4米、寬近2米。全文4行、24個篆字:「般若台 大唐大曆七年著作郎兼監察禦史李貢造李陽冰書。」每字長約40釐米、寬25釐米。「般若」是梵語,寓意「智慧」。李陽冰,字少溫,是「詩仙」李白的族叔,擅長小篆,書法風格「勁利豪爽、風行而集」,與「小篆之祖」秦相李斯合稱「二李」。
李陽冰未到過福州,但族人、時任著作郎兼監察禦史李貢向他討得般若台銘墨寶後,刻于烏山上。烏山般若台銘石刻名揚天下。李白稱其:「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康有為稱:「篆書大者唯有少溫‘般若台’,體近咫尺,骨氣遒正,精采沖融,允為楷則。」
烏山般若台銘石刻可謂是開啟了歷史文化名城福州摩崖石刻的文化曙光。清初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中說:「唯李陽冰般若台銘在三山為最古。」
烏山南麓,摩崖石刻「冰壺」是重要景點,其碩大的字體端直挺秀、工整有力,吸引許多遊客駐足。
「冰壺」取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作《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將純潔冰塊放進晶瑩玉壺裡的藝術形象,寓意清廉正直、一塵不染的品格。
觀賞烏山摩崖石刻,既能瞭解「一座烏山,半部中國書法史」的豐富內涵,又仿佛徐徐展開一部記錄唐至明清福州官員履職盡責擔當的執政實跡與思想理念的文化史。這些優秀的古代官員,保護一方江山,守護一方百姓,他們的事蹟留在了烏山上,留在了歷史中,人們崇敬著他們,保護好他們留下的題刻,為他們在這座歷史文化古城中鄭重地留下了一方位置。
烏山摩崖石刻歷史文化瑰寶重煥光彩--福州日報
-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