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助產士身分開始踏入醫界 西莒黃姐從業近五十年

  • 2023-09-15
 西莒黃姐是馬祖列島第一批也是僅此一批的助產士之一,從助產士入行從業近五十年。(圖:黃碧華提供)

 西莒黃姐是馬祖列島第一批也是僅此一批的助產士之一,從助產士入行從業近五十年。(圖:黃碧華提供)

 【記者林冰芳報導】早年女人生孩子這件事「有一隻腳是踏進棺材裡」,這句話道出,生育同時也面臨著極大危險,民國60年代以前,婦女生產除了在地的接生婆幫忙以外,馬祖也開始培育了助產士。

 為推動婦女政策,60年初蔣宋美齡夫人偕同反共救國軍在馬祖四鄉五島選出總計十二名學生,進入各村衛生所擔任助產士,西莒黃碧華大家習慣稱呼她為「黃姐」,黃姐形容,當年年紀小也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國中剛畢業在鄉親建議下就去任職。縣立醫院的前身連江縣衛生院是黃姐受訓四個月的所在地,一般的注射、IV的基礎學習都是在那短短的時間裡,任職前幾年工作幾乎都是閒置的,不是正式缺額自然也沒有月薪的待遇,直到65年左右才開始支領到些許津貼。

 戰地政務時期衛生所的醫生仰賴國軍支援,黃姐同時擔任衛生所小護士職位,家裡做生意,衛生所的工作算是兼職性質,黃姐說,通常是有需要的時候才會去衛生所,除了軍醫官會隨時教導專業知識,衛生所內的班長、士官長也會手把手的教黃姐怎麼解決患者的問題,真正開始陪同醫官去接生是民國70年左右,一方面軍醫官均為男性,一方面當時接生婆行業逐漸沒落,西莒僅有田澳村一位。

 產婦一有陣痛症狀,接獲通知的黃姐和醫官便提著醫護包到產婦家隨側候著,陣痛時間長短每個人狀況不一,總會遇到醫官回衛生所內看診,黃姐則是在產婦家中待命,熬夜通宵是常有的事。

 黃姐笑說,現在生孩子家裡的婆婆媽媽會早早幫忙準備生產時所需用品,以前甚麼都沒有,生孩子只需要往床上一躺,衛生紙墊一墊就能生了,黃姐讚嘆長輩們的智慧,她回想,當時很多產婦會利用洗淨的卡基色水泥袋,捲成一個大圓盤,上頭鋪上衛生紙就變身為自製產檯。也遇過產婦自己生完孩子才知會醫官前往剪臍帶、探視新生兒。

 除了服務島上產婦,黃姐在衛生所也同時認識許多國軍弟兄間接對家裡生意有些許幫助,黃姐回憶,當時有位軍醫官家裡是世襲當醫生,每隔一陣子家人會從台灣寄來很多藥品包括抗生素等,藥品管制較為缺乏的年代,軍醫官也願意將自身的資源支援到小島上,這位王醫官讓黃姐印象最為深刻。

 戰地政務解嚴後,從原助產士轉為衛生所約僱人員,黃姐的角色轉變成當地患者的強心針,病患看診前,總是不安地問黃姐,這位醫生的醫術如何?而黃姐從一而終的回答,這個醫生野厲害!另一方面,對於初次上島支援的醫生,黃姐則會以患者親屬的身分告知病徵概況,幫忙翻譯閩東語,黃姐說都是份內的事。

 從業近50年歲月,黃姐說自己好幸運,不但有專業人員指導她從門外漢到熟悉工作細項,嚴正以待的工作態度也從未面臨過醫療糾紛。自去年退休後,黃姐想用她接生過小寶貝的雙手好好照顧自己,再好好陪陪親愛的家人們。醫療體制的演變讓醫護工作負荷加重,人力吃緊是台灣各院所的常態,所幸離離離島的島民始終未被忽略,醫病關係的最終點還是在於病有所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