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國際藝術島 建築師張正瑜引路 感受26據點化身海角藝隅

  • 2023-09-11

 文化處於26據點開展之前舉辦《據點開箱X場域解碼》,透過轉譯建築師張正瑜引路,感受南竿26據點如何化身「海角藝隅」。(圖:縣府文化處)

 文化處於26據點開展之前舉辦《據點開箱X場域解碼》,透過轉譯建築師張正瑜引路,感受南竿26據點如何化身「海角藝隅」。(圖:縣府文化處)

     【記者曹重偉報導】在馬祖列島全域多達三百多個海防據點中,位於南竿機場右方的26據點是馬祖戰地轉身轉譯再生計畫中第一個實現的轉譯據點,也是即將開展的馬祖國際藝術島重點展場。開展之前,文化處9日舉辦《據點開箱X場域解碼》引路活動,邀請本據點轉譯建築師張正瑜,帶領民眾一起閱讀26據點的轉身歷程,透過建築設計的眼光與方法,看見26據點的過去與未來。

    文化處說明,近年來積極推動戰地空間的場域轉譯,其目標是將原本作為展示戰備意志與能力但逐漸消失的據點營區,作為延續與轉譯島嶼魅力的展示平台,開展新的當代命題。

    在這個前提下,承接這項極具挑戰與創新任務的張正瑜建築師透過無數次的踏查與停留,逐步累積對島嶼與場域的認識。此次活動,張正瑜帶領學員一路從機場徒步前往26據點,她強調走這一段路,不僅是因為道路狹小行車不易,更希望能夠讓大家實地體會,她如何藉由這一條路徑,建構據點與機場、聚落、海洋、氣候、風向等環境因素的關係。

    「海角藝隅」是張正瑜賦予26據點的空間命題,而她的轉譯方法,是在最大程度保留既有構建的原則下,賦予新的空間功能。這個思考展現在許多修建的細節,例如26據點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開闊性,原有的構建都隱藏在視野之下,因此除了必須回應現下安全防護需求而以環境元素增添的步道、圍籬、扶手之外,儘可能保有海天一色的景致。

    而在打開覆土的過程,意外發掘出地下坑道的入口,因此發展出一個獨特的半戶外劇場空間,為了保護斷面原有的人造質感,在其上加設屋頂,透過採光格線的引導,隱晦但準確地指認原有坑道的範疇。並且也透過這個入口,重新梳理了原本完全被掩藏在地下的坑道,與周邊新增的食藝空間、半戶外空間與據點周邊的連帶,形成一個新的可以運作的空間關係與動線。

    此次開箱引路活動吸引許多民眾參與,前縣長劉增應對於這個他任內大力支持的計畫也非常關心,全程加入活動聆聽建築師的導引與分享,並對於轉譯成果給予高度肯定。

    交流過程中,張正瑜謙虛地認為操作26據點的轉譯經驗對她來說也是非常好的學習與禮物。戰地遺產空間與島嶼環境的特殊性,對於原有的建築專業要求按圖施作分毫不差的觀念,產生很大的挑戰,但也是很重要的啟發。相信這對於後續轉譯計畫的推動,也會是一個很關鍵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