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貪念養大詐騙集團的胃

  • 2023-07-20

 縣警局統計今年上半年各類詐騙案件共發生36件,財損金額約1千萬元。光是小小的馬祖地區就有如此驚人的數據,全台各地一年被騙的又是何其之多。多數詐騙手法是利用人性的貪念為弱點,防治手法要透過各種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管道來讓人民了解,「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是走遍各地都不變的真理。再者,隨著通訊科技及物流時代來臨,人民的消費型態轉變和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間接帶動詐騙風氣。然從數據上來看,修法及加重刑責等都沒能有效壓制詐騙的氣焰,在在顯示教育才是治本之道。

 台灣被稱為詐騙之島不是沒有原因,政府在2014年修正刑法,新增「加重詐欺罪」,將詐騙集團所涉電信詐欺的刑度從原本的五年以下輕罪,變更為一年以上七年以下的重罪,且各級法院、檢察署透過司法實踐,認為詐欺被告要適用《組織犯罪條例》、《洗錢防制法》、強制工作、保護管束等規定,但詐欺被告人數自隔年2015年底起,仍增加超過一倍以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詐騙集團囂張氣焰,無絲毫收斂,近年來更結合東南亞少數國家將詐騙大本營轉移甚至買通當地官員,到處在行騙,而受騙的大多數都是台灣人民。

 根據警方統計,全台一年被詐騙的金額保守估計有90億之多,所謂詐騙是要有錢才能騙,落後國家人民連飯都沒得吃,自然也沒什麼可以被騙。台灣也因為早年經濟發展讓人民平均所得提升,又在發展過程中投資管道暢通,人民的生活因此改善後,越來越重視金錢及物質生活,這樣的環境對詐騙集團而言簡直是溫床,詐騙得手的機會大增,食髓知味讓詐騙在台灣能成為跨國企業。

 近年來政府已經意識到詐騙對國家及人民的危害甚大,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在任內推出打詐國家隊,政府如此重視「打詐」,在於詐欺犯罪近年已再度超越酒駕或毒品案件,成為台灣第一大犯罪,地檢署查獲詐欺被告人數已差不多是毒品加上公共危險犯罪的總和。在打詐國家隊政策指引下,我們看到各地警方及司法單位無不利用集會場所宣導防詐防騙,從社區到學校到部隊等,幾乎是三天一小場、五天一大場,但這樣密集的宣導似乎並沒有降低詐騙的數據。

 因為社群媒體日新月異,臉書、LINE群組出現許多投資詐騙,受害民眾誤信「保證獲利、穩賺不賠、帶你賺大錢」 等話術,先讓受害者嘗到「投資的甜頭」,再不斷誘導投入資金,最後一口氣捲款蒸發,這即是常見的「養套殺」詐騙。追根究底各種被詐騙的核心原因是貪字,不管是投資還是理財,行正道、走大路,自然可以遠離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