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天7月1日,是東引燈塔(舊名東湧燈塔)的119歲生日。東湧燈塔的興建,起源於光緒27年(約 1901年),長450英尺的輪船「蘇布倫號」行經東湧附近,因觸礁沉沒,雖乘客及貨品都安然無恙,但船公司損失慘重,又由於三都澳開埠後,進出口貿易額倍增,終於促成東湧燈塔的興建。1988年文建會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並於2016年升格為國定古蹟,是台閩地區位置最北的一座古蹟。
根據1933年出版的「中國沿海鐙塔誌」記載:東湧島燈塔建於清光緒30年5月18日(西元1904年7月1日),燈站築於東湧島東坡之上,為海關工程師所經歷最困難工程之一,圖樣及建築均由海關總工程師哈爾定計畫,上置頭等透鏡燈,裝有白熾紗罩,燈機係法國巴比爾公司出品。
另外,在《光緒三十二年通商各關警船鐙浮椿總冊》所開列的閩海關燈塔表中,第四十四燈為東湧燈塔,文中載:「東湧燈塔完成於西元1904年(光緒30年),同年五月十八日日落時開燈。」換算成公曆,時間剛好是7月1日,出生的年月日是非常清楚。
臺灣本島及離島地區有36座燈塔,若從最初建造的年代開始追溯,東引燈塔只能排在中間,並不突出;而馬祖另一座燈塔—東莒燈塔,則可以排在第2。但是,燈塔專家楊仁江教授曾指出,馬祖的2座燈塔,所保存的資料最完整、保存的建築特色最顯明,以及原創性最高。因為經過日據時期和戰爭後,台灣大部分的燈塔都已改頭換面,已不復有原建的風格。要從事燈塔研究的人一定要到馬祖,才能一窺古蹟燈塔的歷史風采。
東引燈塔,位於岩石錯落、崎嶇陡峭的海崖,不同於其他燈塔的空間佈置,東引燈塔最大的特色是,旅人可以繼續拾階而上,居高俯視燈塔與浩瀚的大海,擁抱無敵美景。除了渾然天成的美景,東引燈塔與社區也有很深的連結,其中一家三代守燈塔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
東引燈塔原本是縣定古蹟,在2016年升格為「國定古蹟」,全國燈塔列為國定古蹟的只有4座,其中馬祖就占了2座,當真是馬祖重要的歷史資產,也是馬祖的榮耀。
就是今天! 東引燈塔119歲生日
- 2023-07-01
聳立於懸崖峭壁上的東引燈塔,景致美不勝收,也是馬祖重要的歷史資產。(圖/文:陳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