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有水當思無水之苦

  • 2023-07-01

 隨著夏至節氣已過,今年的梅雨季也正式宣告結束,根據統計馬祖地區今年5、6月梅雨季的降雨量僅去年的三分之一強,全縣用水量最大的南北竿水庫有效蓄水量僅達五成,若無海水淡化的支應,恐怕今年夏天就得面臨限水危機。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出現頻率日增,馬祖的水資源與整體發展息息相關,開源節流是不可忽視的公共政策。

 科學家投入全球氣候變遷已有數十年時間,但這個議題直至最近十年才受到全球重視,而氣候變遷對馬祖的影響和世界各國一樣,因氣溫上升造成天氣模式的改變,使熱浪、野火、乾旱和大雨比過去更加頻繁,影響範圍也更為廣泛。極端氣候異常最大的原因,是人類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溫室氣體,阻止熱量從地球排出,造成全球暖化,使地球平均溫度節節攀升。

 臺灣位於亞熱帶季風區,天氣及氣候深受季風影響,以梅雨和颱風為主要降水來源,2021年初臺灣西部地區發生大規模乾旱事件,成為56年來最嚴重的大旱,2022年9月軒嵐諾颱風帶來豐沛雨水,解除旱象之餘又帶來部份城市淹水之苦,這種反覆無常的現象馬祖也不例外,2年前的87水災造成各鄉多處重大坍方,今年的梅雨量又異常的少,凡此種種都顯示面對氣候變遷我們不能置之度外,尤其是水資源開發政策更要有長遠的思考。

 馬祖的水源除了各島水庫的地表水外,供水主力仍來自海水淡化,但淡化水的成本是傳統水源的數十倍之高,因此嚴格說起來海淡水只能應急用。馬祖地小島散能夠蓋水庫的地方不多,又因為極端氣候導致旱澇分明,水庫顯然不是未來水源開發的主力思考。同為離島的金門地區早在多年前就自大陸廈門引水,而馬祖近期提出自福州引水的計畫更被視為未來長期穩定供水的良方,我們認為與民生有關的議題不宜從政治面切入,在困境之中求生存才是發展之道。

 隨著馬祖觀光發展起飛,去年的來客量已達23萬人次,外來人口是在地居民的數十倍之多,而用水量和用水習慣也不能和早期戰地軍管時期同日而語,早期軍民可以一星期才洗一次澡,但現在行嗎?沒有穩定水源就沒有發展條件,馬祖的水源開發只能朝多管齊發方向,政府在開源節流政策方面除了透過硬體建設改善漏水率外,持續宣導節約用水固然重要,然穩定發展的核心關鍵仍在於水源開發,只要有水,那裡來的真的不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