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澎湖出現一則讓人悲傷的新聞,一名潛水教練到人工魚礁區潛水,發現大型廢棄漁網,上面纏繞許多魚以及綠蠵龜,因為無法覓食死亡已久,有半個籃球場大的廢棄漁網成為殺害海洋生物的兇手,因為一時之便隨意丟棄,海洋生物卻為其付出極大代價,而最後受害者還是人類。
根據海洋保育署的統計,在清理海底垃圾有高達六成是廢棄漁網、漁具,雖然前兩年開始推動漁網實名制,馬祖也有部分漁船執行實名制,但似乎效果依然有限,海底下的幽靈漁網依舊繁多。公益團體辦理淨灘活動,談漁網就色變,因為清出的海灘垃圾中,居然有高達三分之二都是漁網,風浪將漁網打上岸,沿岸的礁岩和消波塊被纏上一圈圈的漁網,風吹雨打都無法移動,泡水的漁網重量驚人,清除搬動就不易,更遑論在海底的漁網。
漁網一旦落海與礁石糾結,形成一張捕漁網,魚群不小心卡在上面會發出氣味,會持續吸引其他生物上網,犧牲在這張漁網上。當然不能將原因都歸咎到漁民身上,雖然一定有刻意丟到海裡的無知民眾,但部分卻是因為天候因素被吹落,到底漁網也是要錢的,也不會輕言丟棄。
其實政府從98年起,開始陸續推動多項漁船廢棄應對政策,像是海洋垃圾處理方案,成立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推動成立環保艦隊,強化廢棄漁網具源頭管制,推行漁網實名制等。甚至還有各項的回收獎勵機制,但因應經費的有無,獎勵並非年年有。
漁民曾經在接受學者的訪談中,提出一些具體實踐上會有的困難,像是漁船空間狹小,儲放垃圾不易,因此行船多日的漁民除了回收有錢的寶特瓶會壓縮處理外,其餘無誘因讓其攜帶回港處理,只能依賴他們的環保意識,畢竟海拋只要一秒鐘,就跟陸地上隨地丟垃圾的人一般。
再來還有港區漁船垃圾清運不方便,需要自行送交垃圾車清運,還要配合垃圾車的時間及地點,如果漁港有廢棄物暫置區,不須配合垃圾車時間,也許會比較有意願配合。另外廢棄漁網網具處理麻煩,後端回收要求先分類清理乾淨,送焚化爐的則必須先自行減至三十公分以下。除此之外,因為作業時不甚勾掛礁石或遭海流沖走,基於安全考量,也不會下海冒險進行回收,種種原因都顯示處理廢棄漁具確實不容易。
馬祖四面環海,又必須依靠海運航行,因此倘海中充斥沒有管理的漁網與漁籠,確實會對船舶及海底生態造成嚴重影響,縱使是大型客輪如臺馬輪,以前的船長就直言,近岸時都必須透過雷達避開遍布的漁籠漁網,否則很容易就絞纜,當然影響海洋生態更不用說。
政府持續找出改善的方法,有學者提出在港區畫設暫置區,以及目前台灣其他縣市政府又開始辦理廢漁網回收再利用,每公斤最高十五元,漁民朋友需將廢漁網夾帶之廢棄物、垃圾及配件等,先進行簡易分類,去除雜質後交付回收,如果漁網已破損或不堪使用,可依地方政府相關規定將漁網妥善放置於海廢暫置區,攜手維護漁港環境。馬祖也必須找出我們的解決方式,透過眾人的努力,讓海洋環境恢復健康,共同為海洋環境盡一份心力。
社論/杜絕海中幽靈殺手
- 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