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建構高齡友善環境

  • 2023-05-21

我國人口快速老化,推估2025年時,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邁入「超高齡社會」,為讓服務更貼近長者,國民健康署自99年起積極引領地方政府推動「高齡友善城市計畫」,在基層組織跨域平台研議優先議題,逐步改善不利長者社區生活的障礙,增進長者社會參與及活躍老化;此外,並持續辦理「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項評選」活動,藉此樹立典範及展現各地方政府高齡友善城市永續發展之推動成效。

對於高齡者的照顧,在2007年,WHO已開始推動建構高齡友善城市,而其重要的工作即是讓老人得以享有活躍老化的核心價值,並能夠得到舒適的生活環境,進而到在地老化的境界。我國將於2025年迎來超高齡社會,即每5個人中就有1位高齡者,佔總人口20%。這意味著社會上行動不便者將越來越多。為了提高高齡者的外出意願、維持社交生活與自主能力,必須盡快設置友善行動不便者的設施和提供相關資訊。另外,在社區人力資源下,除本地志工外,應廣泛與周邊學校結合開發樂齡學習環境。在人力支援與活動豐富性下,需多引進一些社會企業責任同好者的加入,共同營造高齡友善環境的生活圈,讓高齡者能在地老化、在地安養及原居養老化,讓大家都能活到老、笑嗨嗨。

友善城市不僅僅是強調「對高齡者友善」,其亦強調無障礙的建築與街道,以期讓城市中的居民,不論年齡或行動不便之限制,均能發揮其行動力與獨立性;其次,也強調安全的鄰里環境,以期城市中居民更樂於參與休閒與社會活動或從事終身學習;此外,也強調提供高齡者社區支持與健康服務,以減緩主要照顧者及家庭的照顧壓力;再者,當高齡友善城市能提供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或有酬工作的機會時,全社區都將因高齡者的生產力之貢獻而受益;最後,高齡者的消費能力,將有助於促進地區性的經濟成長。

高齡友善城市中,核心概念首重「可及性」,而從住宅延伸至社區、公共空間,打造友善高齡的生活資訊平台也顯得特別重要,應盡可能涵蓋食衣住行育樂、醫療及輔具等等,避免讓長者在查詢不同類型的生活資訊時,還需要上不同平台才能做到。此外,網站的設計更應考量手機或平板App的操作與呈現,讓使用不同載具的長者能夠方便操作。同時,網站應提供簡潔易懂、高對比度的介面設計,並提供字體放大功能、聽力輔助功能、可透過語音方式進行搜尋,才能真正讓使用者解決問題。

由於國民生活水準提高,醫療衛生的進步,使得國民平均壽命逐漸延長,繼之,又有出生率與死亡率持續地降低,及社會和家庭組織功能變遷,人口老化、老人長期照護已成為必須謹慎面對的重要課題。馬祖應持續整合並運用社區資產,將高齡友善納入施政核心,從各方面提供多元化、多面向的高齡長者服務、營造適合長者「在地老化」的友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