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仙台,島國東北地區一個觀光的好去處,不僅有三大美景之一的松島,芭蕉走過的「奧之細道」可逛,附近還有另一個世界遺產的優雅庭院「平泉」值得去。
不過,怎麼說都得提一句的是仙台的牛舌,以其鮮美、肥厚而誘人、舉國聞名。到了仙台不嚐嚐牛舌就等於沒去過。
「三寸不爛之舌」是指能言善辯的人,而牛可不是,有長舌卻默默無言。而且,仙台的牛舌估計不止三寸,很長,也很嫩,不爛。吃下的是草,擠出的是奶,這評語不知是誰曾說過的,可見牛不喜張揚。
而牛舌店不行,不張揚就得蝕本。君不見滿城皆牛舌,不,牛舌店?無論歷史悠久的老街、歷史並不悠久的新街,舉手拍手迎接遠方客人的是牛舌店。而且,是牛舌店都很自覺,必定貼著一樣的「專賣仙台牛舌」的招牌。不為啥,在大上海買小月餅不也一定要看清「杏花樓」三個大字嗎?
且說,俺一心要奔仙台,其實仰慕什麼都是假的,不多不少就那麼一個字:饞!想用自己的小舌頭感受一下厚厚實實的大舌頭的滋味而已。
牛舌有各種吃法:烤,燉,炒,煮,甚至還有,生吃……滿街盡是,逗得讓你不知去哪家好。每家都說自己是幾百年的老店,正正宗宗的仙台產,簡直就是錯過他這一家,從此不會知道好吃是啥味似的。
因為心裡吊著的價廉、物美、仙台牛這些秤砣,要與牛舌店那桿秤盤上的牛舌保持平衡,所以,走了一家又一家,越走越不知道該跨進哪家店門才好,越比越難分清哪種吃法最佳。
選到最後,肚子咕咕地抗議,腿腳酸疼得叫喚,於是,心一橫,哪家都行,只要馬上送到眼前,塞進嘴裡就行。
這不,前面一家明碼標出的價格表貼在門外,門前排著估計等五、六分鐘即可進的隊。心想這樣的店即使上當也不會太慘,比店堂裡空蕩蕩的至少在味道上不會讓你吃完還在哀聲後悔。
吃後感-不虛此行!
的確好吃,又嫩又厚實,還……,一盤下肚,湧上來的是滿滿的充實感。
不瞞您說,仙台以外的牛舌店去過不少。店員端上來放在面前盤子裡的,好像不是牛身上長出來的,薄!薄得只有那麼一兩張紙疊在一起的厚度,功夫相當了得,不過與仙台比,只有寒酸兩字可言。
走出餐廳,見餐廳外還有不少人在排著隊等著。心想,仙台,真牛!牛就牛在唯有牛舌默默無言。
心滿意足地坐上回東京的新幹線時,腦裡盡是「牛」與「牛舌」的效應,於是,順手掏出手機想查一下,既然仙台有如此多的牛舌店,一年的產牛量應該是天文數字外加幾個零吧。
但是 ……
據仙台權威媒體發布的數據看,名產「仙台牛」幾年以前出售量年年徘徊在八千頭左右,最近努力了又努力,已經超過一萬頭了。
一年一萬頭牛,也就是一萬條牛舌。加減乘除一下三百六十天,啊喲,一天最多不過三十來條牛舌?而仙台城裡可不止三十家牛舌店噢。
哈哈!
莫非俺去的那家價廉牛舌美的餐廳裡吃的不是牛舌,是豬舌?一天只有三十來條的牛舌會有俺的份嗎?
是不是……。仙台牛名貴!絕不會在一個地方發力。一年一萬頭牛,除了在仙台市場上消費,更要運往全國各地,以致全球。有名,才名正言順地一路直送高級餐廳、一流賓館,而不是名不見經傳、連俺也能挺胸挺肚地往裡走的「專賣仙台牛舌」小店吧。興許是由外地牛郎牽給仙女,不,牽到仙台來,報上仙台戶口,然後就是仙台產牛舌了?
面對俺問,下肚正在消化的牛舌依然默默無言。也許它覺得不屑一答:一頭牛一生也就一條牛舌。
結論:大飽口福的是牛舌,以自己的舌尖保證,但不一定是仙台的牛舌,有仙台的官方資料作後盾。
結論之外:看破眼前這一事實的,世上唯有俺一個?
(2)
由仙台牛舌而想到,世上之事常常感嘆號多,問號竟少。
比如,小學課堂裡第一次學到「赴湯蹈火」這一成語時很生疑。咦,湯不是每天盛在飯桌上的那個大碗裡,供全家老小喝的玩意兒嗎?奔赴戰場時,為啥先要跳進湯碗裡?跳進去幹啥?且,跳得進嗎,這麼一個碗?
但是,漸漸長大後,也就把這疑問墊在湯碗底下,與親朋好友美滋滋地喝起湯來了。
又比如,人類獸類植物類共同生存的地方,即地球。腳踏實地的祖先早知是一個很大很大,大而無邊的球,所以起名叫「地球」。而如今的科學進步早告訴「地」球上的住民,「球」的表面百分之七十以上為水,陸地不到三分之一。
是否應該把「地球」改成「水球」才更事實一點呢?
(3)
劉禹錫在蘇州任刺史,與曾任司空的李紳交好。李紳邀他飲酒,還請了歌妓即席作陪之事,讓書呆子的詩人不覺瞠目,便有了「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之句。此後,「司空見慣」以指常見之事不足為奇而列為成語。
俺是否也該學學牛的默默,牛舌的無言?
不帶問號的牛舌/吳守鋼
- 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