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務人員的溝通能力,攸關民眾對於政府政策的知曉度與滿意度。溝通這個名詞早已廣為人知,但真正要做好溝通,有效的溝通,實際上並不容易。現在公共政策有越來越多有公私協力的需求,公部門與私部門或民眾在目標上與流程上都可能有所衝突,這樣的衝突也是溝通的障礙之一。因此,如何從使命感、熱情、公益的角度出發,並站在同理心角度為對方思考,方可使溝通的障礙降低。
政府單位都得「依法行政」,但是民眾對於規定、程序常常是搞不太清楚的,因為認知能力差距,多數民眾只覺得政府速度慢、程序繁雜,同一件事情為什麼要跑好多趟、找好多不同單位,在得不到想要的後果的時候,也聽不懂原因是為什麼,所以與政府溝通的時候,都會覺得火氣越來越大。但是公務員在面對民眾卻很難避掉那些難以理解的規定、分工與程序,甚至也不會考慮公務人員極其有限的權限及層層束縛的規定,兩邊在乎的事情不一樣,因此溝通起來非常辛苦。
公家單位在跟民眾溝通的時候,官腔官調、複誦法令規定是非常冷漠的語言,當然並不是說不要管規定,而是總是直接照著規定念的說話方式是容易讓人感到討厭的;但是若能想像是在跟自己的阿公阿嬤、或者從事完全不同行業的朋友說話,把專有名詞替換成能夠理解的詞彙,又或者能夠瞭解規定背後理由的話,用背後的理由去舉例解釋,也許民眾就會比較能夠理解公家單位立場與標準。
有時候,其實只要展現同理心與聆聽,表現願意多幫一點小忙的態度,就可以讓雙方的溝通氣氛變得比較和諧,例如幫忙上網查詢正確的對口機關、幫忙多打一通電話跟其他機關確認、幫忙把需要的資料寫下來說明清楚、幫忙將之特殊問題再跟主管請示一下、告知其他的申請資格等等,就能改變民眾對公家單位的刻板印象。
現代的公務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有效的溝通協調技巧,坦承的與對方交流,體察對方的情況,適當的讚美,這樣不僅對公務人員的工作績效、政令宣導有相當的幫助,還可促進彼此的和諧,且在執行公務時才能更得心應手。同時提高自己的服務品質,把每位民眾當成顧客,讓每個到政府機關辦事時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注重公務禮儀,除可給予民眾良好觀感,增加政府便民服務形象之外,亦可促進公務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摩擦與誤會。現代的公務人員,不可因取得了一份穩定且有保障的工作,就停滯不前,將自己留在原地踏步,應為自己培養出更具有競爭力的能力條件,每天都要不斷的學習、進步,就像一塊海綿,不斷的吸收不同的資訊,讓終身學習成為一種身體力行的學習,這樣才可應付多變的狀況與需求。
社論/提升溝通能力 體現公共服務的價值
- 20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