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響應Earth Hour 攜手減碳救地球

  • 2023-03-21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07年在雪梨發起,「Earth Hour 關燈一小時」活動,已成為全球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提倡在每年三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於當地時間晚上八點半一起關上「不必要的電燈」一小時,藉此呼籲在全球氣候變遷下,每個人無論年齡、階級等背景,都有改變世界的能力與責任。

 響應關燈愛地球國際環保公益活動,連江縣縣長王忠銘也特別拍攝支持響應影片,鼓勵民眾一同參與,為永續地球而努力。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調查指出,每一人參與關燈1小時活動,至少能減少0.25公斤的碳排,若以全臺灣2300萬人共同關燈一小時來計算,將可節省509萬度電力,相當於降低575萬公斤的碳排放量,換算後等同於23萬棵樹的年吸碳量,相當38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小小行動的累積將可展現驚人影響。「2022 Earth Hour 關燈一小時」活動當日全台節電量約11.4萬瓩,累積節電量破百萬再創高峰!過去12年來,共為地球減少588,67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同種植逾53,515棵大樹。

 環保意識崛起的今日,防止地球暖化、重視氣候變遷已逐漸成為社會運動。溫室效應大多是人類的經濟活動所造成,文明活動發展加速地球溫室效應。特別是能源的使用,例如燃媒、天然氣和石油等,在短期間就會產生過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正是溫室氣體之一,不論哪個國家都有這樣的問題,尤其經濟開發的過程中,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電能帶來生活上的便利性,但若是在電力使用上沒有節制,因而增加產電的需求,對環境將產生如空汙、噪音、霾害、酸雨、生物棲地受到干擾等問題。

 隨著地球暖化、氣溫升高、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難,已逼得人類不得不重視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地球暖化不僅對環境、生態造成衝擊,在人文、科技、社會、政治、經濟、衛生、流行病媒、國際關係等方面也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嚴重影響,甚至威脅人類生存。唯有企業、政府與民間互相配合與努力去改變才有減緩傷害的可能,否則它們所帶來的殺傷力將會是毀滅性的。

 一個小時的活動,看似不長,但影響深遠。利用全球最大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Earth Hour 關燈一小時」拋磚引玉,目的是把減碳帶入到日常生活中,變成綠色生活模式。Earth Hour透過關燈60分鐘的小小舉動,讓節能與環保不再只是口號,每個人都能靠自己的力量為地球做一件事,讓節約能源與環保意識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拔掉不需要使用的插頭、關閉不必要的電燈。關燈一小時活動的意義,並不是關上燈就結束,而是藉由關燈的實際行動,投入守護環境的行列。期待民眾響應「Earth Hour 關燈一小時」活動,將節能減碳的精神,落實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共同打造低碳永續生活環境,為環境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