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畫的對談--林正義〈題畫〉評賞/劉金雄

  • 2022-11-04

境心兩相契 

尋落辭句卻遲疑 

鸝花怎賦詩 

 題畫,說的是為畫題詩,國畫中常出現畫與詩並存的現象,「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是國畫特有的精神與技巧,這在西洋繪畫技法中並不出現,反倒成為國畫的特色,詩通常在畫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功能。正因為如此,作者在提畫時希望能「境心兩相契」,畫境與心境契合,如作者走進畫面裡,在蒼松或亭下煮一盞茶吟詩,此時心在畫裡,畫在詩裡。

 但又遲遲不敢下筆,「尋落辭句卻遲疑」,因為畫境太美,所以這句也不是,那句彷彿也不夠好,深怕下筆太快反而破壞了畫境。正在躊躇猶豫時,作者說「鸝花怎賦詩」,彷彿在說「畫面這麼美,我該如何賦詩呢?」以疑問句為結尾的詩句常是「反喻」,反而更能襯托出畫之美,宛如比擬一朵心儀的花,但偏要說「這麼美的花,我怎麼捨得摘下呢?」說花之美,也是說我是如此喜歡它啊!

 作者感言 ◎林正義 

 寫詩與繪畫是我的嗜好,之前曾於徐老師明義指導下,學習國畫。

 徐老師對學生不藏步,幾乎是傾囊相授,初學者無不讚歎,老師神乎其技,揮灑自如,頃刻間一支禿筆揮就一幅美畫。我們於第二學期最後一個月開始臨摹老師的畫稿,老師一邊修正同學畫的圖,一邊複習作畫要訣,如注意黃金律,對應,遠近,主賓,聚疏,留空等,還有落筆韻律感等。 

 拙句對應那一幅畫,是我臨摹作中很滿意的一幅,當畫完那一刻,想到須落款何處,才能讓觀畫者一眼就讚賞這幅畫,猶豫不定,此乃第一個難題;再來是該以楷、隸、行、草、篆那種字體來落款,方能增添整幅畫的美感,也令人難以抉擇;最後,應題上何種內容的詩詞來呼應整幅畫作氛圍,又是另一個難題。想到自己拙於書法,萬一題壞了,豈不糟蹋了這幅畫! 

 以上是我學這一幅畫的過程,透過剛學的五七五俳句,試圖描述想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實在不易的心路歷程。 

 林正義: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人事室主任退休,參加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台中分局第一及第二屆幸福尊梨節農業行銷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