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能夠實現,誰說不是從做白日夢開始?敢發夢,肯堅持,就有達成願望的一天。
〈十月的天空〉,是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正值愛作夢年紀的少年荷默,不想像父親一樣,在暗無天日的地下挖煤,不但隨時面臨可能崩塌殞命危險,還得承受煤肺病或眼睛失明、肢體殘疾等職業傷害。可是住在以開採煤礦維生的小鎮,又沒有像哥哥能踢足球拿獎學金的天賦,似乎承襲父業成了必選的生涯規劃。
所幸荷默碰到萊蕾老師,在她的指引和支持下,啟發他想飛上太空的夢,四個志同道合的小夥子,努力研究製造火箭,期盼透過參加科學展贏得獎學金,走出自己的路。一次次的實驗失敗,並沒有澆熄他們追夢的熱情,不斷地修改和測試,火箭是愈改愈精進,真是佩服這群孩子的毅力,尤其當我聽到荷默因旁人說他能力不足時回應說:「我肯學,我可以學」,甚是感動!我看見了荷默眼中泛出來的光,既自信又無畏。學習欲望,真能讓人充滿無限力量。
雖然父親的不認同,家庭的變故和警方誤指縱火事故,曾一度讓荷默失去信心放棄夢想,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選擇休學,進入礦坑賺錢養家幫父親治病。但萊蕾老師鍥而不捨的鼓勵和開導,「人不該一味在意別人的看法,必須聽聽自己的想法」,讓荷默重燃希望再度投入火箭試射,終於在科學展奪冠大放異彩,大學畢業後成了美國國家航空太空總署工程師,圓了他的太空夢。
荷默能夠成功,除了自己努力不懈,還有不少貴人相助。不放棄他的萊蕾老師,默默支持的母親,不離不棄的伙伴,關鍵時刻援助解危的鄉親……有親情,有友情,有恩情,方才塑造不可多得的科學棟樑。所以一位成功的人背後,有無數雙的圓夢推手,自助者人恆助之,即使弱勢家庭生活條件不利的孩子,找到興趣,尋出天賦,戰勝困境,勇往直前,也能開創自己的亮麗人生。
荷默父親雖是扮演阻力角色,但從一些蛛絲馬跡仍能看出父親對孩子的愛和支持,例如提供水泥焊工等物資人力,在礦坑中對孩子的關心提攜和讚揚……「煤礦是你的生命,不是我的。我再也不要下去礦坑了,我要到太空去。」當父親聽到荷默這麼堅決的表態,沒有發火,他沉思了,父子間的溝通種子正在悄悄發芽。
當他知道孩子參展作品被竊時,義無反顧全力支援,當他望著孩子高興地拿著獎牌與礦工分享的背影時欣慰微笑著,當他放下視如生命的採礦工作來到火箭發射現場觀禮時,當他慎重按下發射鈕並輕拍孩子肩膀時……父親的期望和孩子的夢,雖有落差,卻有了共識,而那股促使融合的力量就是愛。
父母常常喜歡用自己主觀的經驗和標準來評論孩子的夢想,也希望孩子能按照父母安排好的路和認定的方向去走,全然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但每個人的能力和興趣都不一樣,父母應該學會放手,肯支持能陪伴,孩子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更穩健。
十月的天空/陳肆
- 20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