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因為國境封閉之故,離島旅遊超夯,但層出不窮爆出的問題也讓我們必須開始思考遊客總量管制的必要性。蘭嶼發生居民與遊客持刀對峙事件,而澎湖則有遊客搶看花火踩破古蹟屋頂、攀爬玄武岩留下塗鴉等誇張行徑,小琉球今夏更迎來首度的分區限水,這些都是前車之鑑,在一股腦兒的思考如何推展觀光的同時,也要全方面的思考在地鄉親生活的品質與環境的永續保護。
因應疫情無法出國,正好給了離島觀光紅利,大批遊客湧入各離島,也讓離島有機會檢視遊客爆量後,地方的各項承受能力,以澎湖的花火節為例,一週湧入近六萬人,活動結束後留下滿街的垃圾,用水量爆量,而且澎湖原本降水量就不足,生活用水幾乎都靠海淡水支承,因此用水量爆增也讓政府賠本在供水。蘭嶼則是在觀光旺季發生無數次的跳電事件,顯示水電供應絕對是離島觀光必須審慎思考的重點所在。
而小琉球更是活生生的例子,在疫情前原本觀光人次就已百萬,今年度遊客量更只是微幅落後面積大其十八倍的澎湖,是全台遊客密度最高的離島,暑假最高峰更是單日上萬人登島,這樣的觀光榮景自然帶來不少的後遺症,今年夏天就首次分區限水,民宿接著一間間的出現,家家戶戶都架上數個超大型銀色儲水塔,蔚為奇觀,當然原本引以為傲的潮間帶生態,現在是肉眼可見的消失,因此才會出現收取保育費的聲音。
只是觀光發展與總量管制本來就是衝突的概念,國際上亦然,以摩艾石像遺跡聞名的復活節島,因為疫情封島兩年,居民開始習慣像過去祖先輩一般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日子,今年八月開放邊境後不久,不少居民開始發出希望觀光客少一點的呼聲,封島前一天有兩班飛機,現在是一週有兩班飛機,多數居民都希望可以這樣透過航班進行人數登島限制。
交通部觀光局幾年前曾經討論過小琉球、蘭嶼、綠島實施登島總量管制的議題,但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都擔心會影響觀光發展,最後無疾而終。蘭嶼和綠島因為有著天然的海象屏障,冬季浪大會經常停航,但小琉球海象平穩,一年四季都不易受到氣候影響,因此總量管理機制就更加迫切。
這樣的道理同樣適用在金、馬、澎,馬祖因為機場條件限制,所以會受到天候與海象的影響,因此一年內總有部分季節有交通上的限制,雖然現在有第二家航空公司進駐的可能性,但這並不會解決機場限制,卻有可能同時間湧入更大量的遊客,因此馬祖也必須審慎評估同時段馬祖遊客容量的上限為何,提前規劃會讓影響在地居民生活品質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學者專家早已提出現在許多離島都面臨觀光人潮過度集中的問題,島嶼的脆弱度高,不適合把一件事做很大,而是要多樣化發展,就像不同時節要吃不同種類的魚一般,就是因為島嶼單一型態的資源量不多,鼓吹發展反而會快速消耗完畢,島嶼的遊客承載量也是一樣道理,地方政府和觀光單位要拋棄以往衝遊客量的習慣,用島嶼的本質思考觀光,避免殺雞取卵走向衰敗。
社論/重新思考遊客總量管制議題
- 202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