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位朋友說,在下班的夜晚,一杯珍珠奶茶與一塊雞排,就能陪他度過晚餐時光。同屬台灣之光的兩樣東西,某次出現在電視報導,我把這個說法講給家人聽,他們正好分成兩派。雙親們說,這樣吃晚餐怎麼會營養,而且熱量太高了,恐怕還吃不飽。妻子及弟弟、妹妹則說,改天也想試試看這樣的點法,把兩種對人們而言近乎極致但不貴的美味結合,在一個百無聊賴的生活裡,那應該能排解鬱悶。
撇開珍珠奶茶不說,雞排倒是成為這些年來不倒的長青樹,而且價格越來越高,從一片不到五十元,到現在有近百元的雞排,甚至是破百的套餐。走入市區熱鬧的街道,還有大大小小的夜市,幾乎都會出現賣雞排的,每一家,無論是標榜幾十年老店的標誌,還是有特別「大」、「辣」及多種口味變化的雞排,都成為人們的日常,在牙齒與酥炸或烤過的雞肉咬合之下,讓整個味道暴衝腦門,唇齒留香。
對於過三十歲之後的人,雞排雖可視為三餐聖物,卻也被自己的體檢報告給警告,醫生總叮囑,不要吃太油太膩的,油炸類的不要吃太多。所以,這樣的享受原本可能一周多次,變成一周一次,甚至是一個月才一次,記得剛開始的時候很忍耐,每次走過雞排店或是鹽酥雞店,光看圖片及聞味道就受不了,正當放棄自我的健康問題奔赴攤位時,隔壁妻子的碎念又將我拉回現實,不能買,不要買,吃健康一點,不要吃那麼多炸的,避免三高,不,你已經接近三高,所以要注意。
三十歲前的人生,尤其是在大學及研究所時,雞排大概是最常出現在三餐的品項中,就算不單吃雞排,到了簡餐或自助餐店,也會不由自主地拿起雞排,因為總感覺被裹粉過的雞排又大又香,沒有狠狠咬上幾口,內心是不會放過自己的。然後,同學們也揪團買雞排,一買就是全班的,或是整個宿舍的,有幾次,看到送來的雞排,不知道要宰殺多少隻雞,才可能出現這樣的景象。而有次偶然轉到新聞報導,剛好介紹雞排的製作過程與發展,才知道有專門生產雞排的產線,而且台灣人每年要吃的雞排量可以堆好幾座山。雞排已經不是單純的美食,而是日常。
我也曾自己炸過雞排,才知道那確實是門功夫,從調酥炸粉,到醃製雞排,還有油溫多寡,酥炸的時間長度,以及起鍋的時刻,每一環都緊緊相連,倘若沒有一點功夫與經驗,只是看影片學習,炸出來的雞排鎖不住肉汁,也呈現不了好看的外表,更別提吃下去的口感好壞,所以,電視報導博士賣雞排,我一點都不覺得違和,更不覺得可惜,因為那真的是門功夫,有本事做得好,就有機會可以賺錢,每賣一片雞排,就是在建立與顧客的信任感,倘若不好吃,下次回購的機會是零。
曾有一次到日本旅遊,無意間在東京的某個公園見到台灣美食祭正在舉辦,而湧進許多排隊的人潮,那時,不少人一手珍奶一手雞排,我知道,飄過來的是台味。
雞排/徐夢陽
- 202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