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在蘭陽平原的起點,坐北朝南的故居,前方不遠處是峰巒疊翠的中央山派,後面則是蘭陽溪與雪山山脈;住居四周都是稻田,不但風景優美,水質清澈,人情溫暖,更孕育出遠近馳名的農產品:稻米、蔥蒜、銀柳、上將梨、文旦柚等等,果真是宜居佳所,更是旅遊勝地,當然想要品嘗美食,也是首選之處喔!
住家前面的稻田,雖然不是父母耕作的農地,不過極目四望,亦能產生濃厚的親切感;畢竟自耕的土地就在不遠處,也是我童年時期最難忘的工作地點,與父母下田工作的點點滴滴,如今依然永存心田,並且常常盪起懷念的漣漪呢!
農村景色並沒有想像中單調,在同一個地方,因為時序不同,會出現不一樣的景致;如今用鏡頭來說明,或許比較具有說服力,對於有務農經驗的人,早已心知肚明,至於沒有親身種田的人,也能掀起波波推湧的心海微瀾才對!
春耕水田平如鏡
立春過後,農人們忙著整地,期盼能夠在春風拂起之際,帶來農忙的喜悅;傳統水牛耕地時代,犁田、踏割耙、耙田、打碌碡忙翻天,如今一切以耕耘機代勞。先進的耕耘機,只要坐在高高的駕駛座,人不用踩在泥巴地,就能撫平雜蕪的田地;改頭換面之後,成為翻耕後的農田,只要在田間灌滿水的話,就形成水汪汪的農田。
春耕後的農田,尚未插秧之前,有許多養鴨的民眾,會將牠們放養;看著鴨子在田間嬉戲覓食,悠遊自在的樣兒,著實讓人欣羨,這時無端讓我想起:「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美好景況。
每當春風漾起縠皺波紋,就在太陽映照下,波光粼粼,美艷動人,此時此刻,詩情畫意,讓人癡醉;水汪汪的阡陌田間,天光雲影共徘徊,宋代朱熹的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由得直竄心頭,讓人咀嚼不盡。
青秧滿田漾綠意
秧苗育成之後,到了插秧時節,傳統農村可熱鬧了,不但全家總動員,就連親友也一起前來共襄盛舉,形成盛大的場面;當時年紀尚小的我,只能負責挑秧苗的工作,種田之事就由大人來承擔,畢竟插秧需要專業的技術,才能讓秧苗準確無誤的植入農田。
入田插秧排成一列,每個人依序倒退,由左到右插下五棵秧苗;看農人們熟練的技巧,彎著腰,拱著背,不敢喊累,在馬不停蹄下,黑黝黝的土地,瞬間擁有了新生的美好希望。
看到這一幅絕美的畫境,讓我想起唐朝布袋和尚的<莊稼詩>,詩文如下:「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深具禪意的詩偈,從農夫們插秧的畫面,便能讓人了然於心。
插秧之後,歷經除草、施肥、噴藥等工作,秧苗就在辛勤農人照顧下,綠意盎然滿田間;經過一百多天的努力,稻子便能抽穗、開花、結實,以飽滿晶瑩的金黃稻穗,來回饋農夫們的知遇之恩。
稻浪翻風顯媚韻
黃澄澄的稻穗,以低垂的姿態,展現謙沖為懷的美德;這時候農人們展顏歡笑,辛苦總算有了代價;滿田款擺臀浪的金黃稻穗,在薰風拂起之際,展現妖嬈可親的媚態,讓所有人全身都輸入了美好的悅流。
低頭的稻穗,表示粒實飽滿,五穀豐登是可以高度期待的;如今割稻機取代過去機器桶的收成畫面,雖然沒有熱鬧的場面,然而卻擁有優雅快速的美姿美儀。
割稻機在田間,親近稻穗,有序繞行,隨後飽滿晶瑩的稻穀,在一貫作業下包裝成袋;緊接著載往烘乾場地,以稻穀乾燥機,展現神馳的魅力。
目前這樣的方式讓稻穀乾燥,以利於收藏,雖然節省不少人力,不過我還是會想起以前曬穀子的美好情境;童年的我對於曬稻穀,可以說是半個專業人士呢!鋪展在水泥稻埕上的稻穀,只要在艷陽下勤於翻攪,兩三天的時間便能入倉收藏起來喔!
收割田野暫休憩
稻子收成之後,田間留下的稻草,以前都將它紮好曬乾,隨後堆疊成草垺,以備不時之需;當時仍然使用大灶的年代,稻草通常拿來當柴火燒,也能應急當牛隻的充飢食物。
如果稻草有多餘的話,還能拿來販賣給紙廠,或是種菜時拿來鋪地,以免雜草叢生;稻草腐爛後,充當最佳的天然有機肥料,對於土壤改良,或是植物的需求,有著綿密的關聯性呢!
收割後的田間,雖然幾許荒涼,不過有飼養雞鴨的民眾,可以放養到田間,撿拾遺留在田間的穀物;這樣一來,雞鴨就能餐食自理,還可以省下養雞養鴨的食物,一舉兩得,值得多加利用,只可惜現代人很少養雞鴨,就算有養寵物雞寵物鴨,也捨不得野放覓食。
如今的我,不用親自下田耕作,只是有緣純粹欣賞農村四時景色,顯得特別佳美絕麗;年幼時跟隨父母耕作的畫面,雖然有點辛苦,不過時過境遷之後,沒想到竟然能夠成為此生最甜美的回憶。
說真的,我們有機會飽食三餐,真的要感激辛勤的農夫們,更要學會知福、惜福、創福的美好機緣;最後,拿大家耳熟能詳的唐代李紳<憫農詩>作為餘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或許能夠激起更多感懷的漣漪喔!
農村四景/宋隆輝
- 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