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循環經濟及垃圾減量資源再利用工作,連江縣環資局日前清水活動中心旁籃球場辦理清水二手市集,透過二手市集推廣源頭減量、二手物再利用,延長物品使用年限及提倡愛物惜物之觀念。環資局表示,後續還有相關活動,歡迎民眾將不用品或二手物帶來現場尋找適合的新主人,共創循環經濟效益,為我們居住環境盡一份力量。
民眾日常生活裡的閒置品,像是玩具、書籍或是衣物等,並不應該被視為「廢棄物」,隨意被廢棄而排出,反而造成垃圾量大增及去化處理的壓力。為了讓這些物品能找到新主人,可以透過多元化二手市集,可讓民眾將家裡閒置使用的二手物,帶至現場交換或轉售,讓這些棄之可惜的二手物,透過市集平台轉手到有使用需求的人手上。
從原始社會以物易物的交換開始,人為了生活需求就已離不開「消費」,也逐漸產生消費者保護的議題。但由於近代人類大量消費和相關的生產活動,大量的截取自然資源,造成自然環境破壞,反而危害人類的生存環境,促使消費者保護關切到環境保護的課題。「永續消費」主要是消費者為了滿足基本需求及追求較好生活品質,並減少自然資源、有毒物質之使用以及廢棄物及污染物質的排放,考量如何使產品生命週期中各階段所使用可回收及不可回收資源被更有效率的使用,而採取一種不同的消費方式,促使產品每單位功能效用的物質及能源強度降低。
塑膠的發展雖然帶給大眾便宜便利的生活,卻也讓地球每個角落充斥著塑膠垃圾,錯不在塑膠,而是我們把塑膠跟一次性劃上等號。真的需要買東西時,優先考慮能重複使用、耐久的材質。看看你我身邊的3C用品,壞掉送修時,維修人員總說:換新的比較划算。即使是大量減少資源消耗的新手機,可能都比不上舊的手機持續用來的環保。因此購買物品前就考慮耐用度、可否維修、更換零件、擴充升級,增加其使用壽命。
購買二手物品更是重複使用的精神展現,品質優良的物品禁得起時間的考驗,歲月的痕跡甚至是讓物品更有意思。近年風行的共享經濟希望人們將閒置的資源釋放出來與他人共享。像是家裡空出的房間、車上多出的位置透過一個平台媒合,使資源過剩的供給者和資源不足的需求者能夠更有效率地交換。店家將即期食品開放民眾拿取、一群人用技術提供小家電維修服務、只能交換不能用錢買的市集、沒有定價的免費商店等等。「分享」讓我們拿下有色眼鏡,讓物品找到價值,資源使用效益最佳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似乎也有了些轉變。
綠色消費提倡減少購物,商品有需要再買,但任何商品的產生都無法避免消耗自然資源,我們只能透過不斷比較,選擇一種相對環保、節約能源的產品購買。細細檢視自己的消費行為會發現,其實我們可以把每一分錢花得更有價值,開始改變,把綠色消費變成我們的生活態度!
社論/推動落實二手物資源使用效益最佳化
- 20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