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生態復育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 2022-10-08

 秋風吹起,近日馬祖各島又出現大批釣客,一年一度的磯釣季從秋天到翌年春天,但各島的釣況及釣客數量每況愈下已是不爭事實。馬祖能否保住磯釣天堂美名的關鍵是有沒有魚可釣,當有一天出礁釣魚和台灣本島釣況相差不遠之時,釣客就會卻步。海洋生態要生生不息就必須落實水產動物採捕體長限制措施,政府的政策法令要落實,釣客漁民更要自覺自醒,生態才有回復的一天。

 每年秋冬季都有大批台灣及本地釣客前往釣魚,社群網站中不時出現大咬成果,但在漁獲照片中不難發現很多魚體都明顯偏小,原因是近年來漁獲越來越少,釣客漁民的標準也跟著降低,以前要上斤的魚才帶回家,現在半斤就勉強可以上岸,這樣的心態讓很多小魚來不及長大,最終導致生態的惡性循環,漁源直至枯竭。

 地方政府早在93年就公告實施水產動物採捕體長限制措施,但多年來並沒有真正落實執法,甚至很多老一輩漁民跟本不知道法的存在,仍然以傳統思維看待自己的行為,最終導致法令流於形式,釣客漁民依然我行我素。與其它先進國家的海洋資源保育措施相比,台灣及馬祖算是落後地區,民眾法治觀念淡薄之外,執法能量與決心不足也是禍端。不管是釣客還是漁民蚵友,若不能摒除貪婪的心態,來不及長大的魚蝦貝類就可能讓生態陷入危機,結局則是大家一起承擔。

 基於海洋資源永續經營的立場,從政府到民間都要支持體型限捕政策,政府執法或有不足之處,但實際從事者若能自發從護漁角度出發,這樣的力量更甚於法令的約束。地方政府公告海域轄區內水產動物採捕體長限制,近岸所生產的魚貝類都有明確的體長限制,政策應廣為宣導,政府的重視程度自然影響實際推動的成效,這是攸關海域資源能否永續的重要議題,不能怠忽更不能鄉愿。面對海洋生態丕變的事實,我們認為政府必須採取更加嚴厲的立場看待限捕體長這項法令,甚至認定標準還有再提高的必要,我們這一代不努力,下一代可能嚐到苦果。

 馬祖要發展特色觀光產業,海洋資源不可少,磯釣行業帶動秋冬旅遊淡季食宿商機,特色水產品為觀光體驗加分,海洋文化觀光是環環相扣,資源要生生不息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馬祖海域面積是陸域的數十倍之大,地理位置及生態有自然的優勢,但多年來過度及過當的捕撈讓海洋生態沒有喘息的空間,陸船越界不能根治,就連在地人自己都不放過自己,這正是我們面臨的隱憂。我們不期待海洋資源能回復到數十年前的盛況,但至少應努力別讓情況惡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