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馬祖地質公園走得長且遠 需要更多的伙伴參與

  • 2022-10-0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7年開始推動地質公園的運動,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世界上有許多具有地質、地形景觀價值的地方,在不宜讓世界遺產地的數量過於氾濫的狀況下,雖然無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可以做為地方永續發展的基礎。台灣推動地質公園運動,從1999年開始,20多年來也有許多的進展。地質公園的概念在經過17年的努力推介後,2016年7月納入文化資產保存法,並開展了法定地質公園的認證工作。

台灣地質公園網絡主要是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規範,慢慢發展至今,主要的理念便是從地景保育著手。透過環境教育,讓地方參與,發展地景旅遊與地質公園產品,以使地方永續發展的理想,慢慢實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地質公園運動引起世界各國共鳴,主要的原因是可以活絡地方經濟,同時也能促進地方發展。而地方可以利用各種解說服務,各項活動與產業的發展,經營管理地質公園。

馬祖於2018年成為第一座地方級地質公園,持續向國家級地質公園認證邁進。馬祖四鄉五島具有不同地景、生態與文化特色,近幾年經政府與民間組織的攜手合作下,地質公園與人們有了更多的聯結。馬祖地質公園除了推動地景保育教育宣導以外,如何提供及創造大眾認知為珍惜環境的思維和行為刻不容緩。地質公園透過各種環境教育活動,向大眾傳播相關的環境知識和環境保護的理念;透過自主的在地社區與各種組織合作,進行環境研究與傳播,提供當地居民與遊客認識環境。

地質公園是一個地方永續發展的運動,也是一個推動永續發展的工具,牽涉到保育、教育、旅遊、文化資產保存、生態資源的認識,還有地方的支持與否。因此推動地質公園需要政府不同部門與地方社區、民眾乃至於學術界有一定的共識及支持。絕非一個單位或個人可以達成地質公園的理想。因此推動地質公園,需要各相關單位與社區的配合與參與,而非只有主管機關的責任。

地質公園的目標是地方永續發展,為達成此目標,如何讓地方能有自己創生的力量,就是地方需要努力的方向。策略上地方需要更多的生財方式,而非一直靠補助來永續發展。提供好的解說服務是其中重要一環外,透過地質公園自然旅遊與農林漁產品開發,提升經濟動能,形成自發性的保育責任,同時藉由產品行銷,建立大眾親近及接觸地質公園的管道,提供雙向的產銷互動,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地景保護。

馬祖地質公園是我國第一個依照文資法通過審議的地質公園。經過多年努力,讓馬祖的鄉親、學校、旅行業、餐飲旅館業、導覽解說等各行業慢慢瞭解成立地質公園的目的與促進地方永續發展的方向。未來仍有許多的挑戰,必須持續不斷努力及需要更多伙伴的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