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局將於本月22日至30日,在各鄉辦理心理健康促進巡迴講座,協助鄉親們疫情影響下的身心發展,做出理想的調適。心理不健康不等於有精神疾病,但卻是影響正常生活很大的變數,必須從愛自己開始做起。
首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才有力量給予他人協助與支持。疫情期間,許多的家庭主要照顧者為打理家庭、安頓家中的老老少少,避免受病毒影響,常見渠等像個陀螺般到處奔波,但卻經常忽視了自己的需要。當過於高度付出卻未能平靜下來聆聽自己聲音、理解自我需求、以及放鬆休息時,很容易讓自己精神過於緊繃,陷入高度疲乏的狀態;在高壓下很容易產生情緒上的火山爆發,最終肇致家庭衝突、關係緊張、生活失調等問題。疫情的緊張氣氛裡,彼我都會疲倦、也會需要休憩,每個人都要學會好好善待自己,只有當充滿正能量時,才有辦法為他人付出和關懷。
其次,學習一致性的表達,勇於說出自己內心感受。疫情的焦慮與憂心,讓許多鄉親心裡有著不安和擔憂,儘管這是無法避免的自然反射,但卻可以適度的和親友訴說內心的感受,甚或藉由心理諮商管道來抒發內在的心境。我們不必過度掩飾或壓抑內在覺察,因為這是種保護機制,是告訴大腦自己有相當的情緒,要允許自己找個人講講話、聊聊天。對於家庭的照顧者而言,也無需認為自己是家中的支柱而過度矜持,只要是人都會有七情六慾,當自己疲倦、飢餓、難過、害怕、擔憂時,要勇於表達這些感受,把內心的情緒講出來,使內外有一致的表達,才不會造成心理偏差。
再者,降低對生活的標準,日子才會開心知足。疫情裡的生活總是有相當不便與限制,甚至增添過去所無的規範,打亂了寧靜生活。儘管如此,這些不便恰也是要我們學會降低對日常生活的要求,得以深深體會活在當下的虛實。像是疫情裡可能影響我們的經濟,但比起完全失業,仍屬有收入;飲食與穿著可能不如以往能山珍海味、錦衣玉食,但仍能吃得飽、穿得暖,也是種幸福;也可能暫時無法為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但只要家中成員都平安健康,也是相當可貴的。疫情裡讓我們學會用滿足與知足來看待周遭的種種,簡單樸素卻能讓心和心緊密在一起。
疫情影響造成許多無法預期的轉變,心理衛生則成為支持日常生活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柱。因而落實心理健康、防止心理失常和疾病,才能保護個體生命,良好適應環境,為自己與心愛的親友提供更多的扶持。
社論/照顧自我身心才有力量與疫情抗衡
- 202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