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友善環境 補破網不嫌晚

  • 2022-09-09

 日前,在福澳深水碼頭附近發現一隻被漁網纏繞受困的海龜,獲救時已奄奄一息;但慶幸的是,經搶救後已恢復元氣,回到大海的擁抱。這或許只是生態浩劫的冰山一角,有海底死亡長城之稱的廢棄漁網經常成為海洋的殺手,使許多生物命喪其中,不得不正視這項議題。

 海中的廢棄漁網隨處可見,影響生物與非生物的生存。漁網是漁民賴以維生的重要工具,不致任意棄置海中;其落海的漁網來源不外乎是天候狀況不佳被風吹或沖刷入海、漁船間相互碰撞破損致漁網入海、或是船舶運轉時捲入海中,甚至是因斷網而任意棄置。長期浸泡在海中的漁網不僅容易覆蓋住礁石,破壞生物的棲息,更容易肇致魚群卡在網縫內,動彈不得而死亡,其發出的氣味又吸引海中掠食者前往,而後又因漁網纏住無法呼吸而喪命,被稱為「鬼網」(ghost net)。據環境保育團體統計指出,全世界平均每天有將近800隻鯨豚被漁網纏繞死亡,而台灣受擱淺的海龜,有將近一成是被漁網困住所致,更遑論成千上萬受困的魚種。

 廢棄漁網的減少與降低,除共同監督不肖人士的任意棄置外,最重要的就是設計誘因吸引全體鄉親共同協助回收漁網。像是桃園市110年度的廢棄漁網回收獎勵計畫,以每公斤12至15元價格收購,共獲致5噸的廢漁網回收量。今年,台中市環保局有鑑漁網回收率偏低,與海洋委員會合作,鼓勵漁民將廢漁網去除雜質後交付回收,每公斤以10至15元回收再利用。這些被回收的漁網經由相關業者處理後,透過化學再聚合技術,旨在於成為下一個製造生產者的原物料,可產出像是運動用品、休閒產品、眼鏡框等等,讓資源循環使用,走出過往線性的「生產-使用-拋棄」模式,為經濟與生態間開創另一種可能。

 儘管如此,治本之道還是要仰賴漁民及全體鄉親自主的公民意識,攜手合作來愛護我們的海洋。今年暑假,澎湖地區一艘載著前往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海域旅行的快艇,於航行途中瞥見遠處另一艘小艇船長揮手示意,經前往了解,為海龜被漁網困住無法動彈,經徵得全體快艇遊客同意後,暫緩原定行程,合力協助海龜脫困,送至收容中心搶救照護。洵是,海洋資源的維護是所有人的責任與道德,必須仰賴大家的力量,共同努力防止廢棄漁具入海對生物的衝擊,也要不定時的進行海岸線的環境清潔,才能降低生態衝擊。

 我們給環境多少的力道,終將也會回彈給我們。廢棄漁網只是海中廢棄漂流物一隅,其影響不單純只是海洋物種,因為吃進垃圾後的魚蝦很可能會回到餐桌上,成為你我食下肚的餐點,間接也讓垃圾進入人體,戕害健康。善待環境,將如魚得水;不友善環境,將自食不良的惡窳。補破網一切都不嫌晚,只怕不願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