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置的建築,歷經漫長歲月的精釀,散發難以言喻的風采;漫遊其間,彷彿走入時光隧道,隱隱牽動著幾許思古幽情,蕩漾心頭。
基隆造船廠
基隆阿根納造船廠1919年設立時為貯炭場,囤放炭礦,後來雖經幾度經營權移轉,仍以礦業為範疇,直至1966年,美商阿根納造船廠向臺金承租廠區,用來製造遊艇及帆船,經營約20年後歇業,高聳建築雖已荒廢,依然可勾勒出當年模樣。由於廠區連結在地產業的演展,為避免遭破壞,基隆已將其列為歷史建築。
斑駁牆面、裸露鋼筋,荒廢的造船廠在光影作用下,散發難以言喻的美感,吸引不少遊客、網紅來拍照。地球時代,特殊的景致常能吸引慕名而來的外國朋友,拍攝電影「美國隊長」的好萊塢明星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曾來此取景拍攝廣告,捕捉特殊畫面,讓阿根納造船廠的聲名遠播。
文創能為荒廢的設施注入生命力,2019基隆潮藝術,藝術家運用燈光效果,讓老舊建築,散發出迷人風采。 2020年,基隆打造臺灣最大的船型光雕〈阿根納的船〉,置於廠區綻放光芒,令人驚豔。
阿根納造船廠遺址,原本荒置的建築,在藝術與文創加持下,拓印出滄桑而美麗的記憶。
宜蘭磚窯
造訪宜蘭磚窯,古樸設施,刻劃農業社會的歲月。
宜蘭磚窯又名津梅磚窯,當年宜蘭北津、梅州地區的土質黏度較高,很適合燒製紅磚。早期有很多磚窯在此營運,產業通路頗為興盛。後來,由於建築工法改變,紅磚需求銳減,磚窯逐漸沒落;然而因其記錄地方產業發展史,特別保留此磚窯,將其列為縣定古蹟。
放眼望去,蒼翠綠地上座落十三座磚窯,由於外型宛如目字形,在地人又稱其為目仔窯。醒目的是,高達三十餘公尺的大煙囪,圓管狀建物歷經多次天災,至今仍屹立不搖,足見其建築工法的精實。
磚窯也有別出心裁的裝置藝術,每間窯室的連結處,設置有鳥頭造型的排水孔,兼具實用與美觀。在地的鄉親告訴我:「天氣寒冷時,經常有鳥兒飛來取暖,這些設施對牠們彷彿有歡迎之意……」先人的智慧,實讓人感佩。
磚窯在建築業發展史曾寫下輝煌史蹟,園區設置有多幅看板,「在地ㄟ磚仔情」描寫宜蘭地區的天候多雨,民眾運用磚窯存留的餘溫,烘乾衣服的趣事;「古今磚事」融合知識性與趣味性,介紹有關磚的故事和成語典故,如陶侃搬磚、拋磚引玉……等,饒富趣味。
磚窯的經營對建築發展與貢獻,深獲民眾肯定,雖然已吹熄燈號,但親切的影像仍存留在大家的記憶裡。
苗栗房裡古城
造訪苗栗房裡古城,古樸街景鋪陳出早期農村景象,讓人倍感親切。
走訪苗栗房裡古城,「房裡」一詞源自於「房裡社」,屬平埔族的聚落,後來泉州人陸續大舉遷入;由於水陸交通相當便利,商業活動極為熱絡。歲月流轉,現在雖已不復見當年繁華景象,但懷舊設施仍見證當年的風華。
這裡保留有一處土埆厝的巷弄,吸引不少旅人的腳步。從街角望去,一棟棟土埆厝與紅磚屋交錯,帶領大家走入時光隧道。
小時候住在鄉下,大部分住家都是土埆厝。要蓋出堅固耐用的房屋必須非常講究,一塊一塊土埆用糯米漿黏著堆疊,尤其門窗必須搭配木頭設置。最早期的土埆厝,屋頂是茅草,後來才進化到瓦片屋頂。茅草屋頂雖然冬暖夏涼,但最怕颱風來襲,小時候,每有颱風警報,父親總會用繩索和鐵絲將茅草屋頂綁牢。颱風來襲,聽著屋外風聲、雨聲,全家人窩在土埆厝裡,感覺格外溫暖。
放慢腳步,走在鄉間巷弄,腳步格外輕鬆。在一棟三合院土埆厝前遇到一家人,請我幫他們拍照,閒談中,他們告訴我:「家人都已經搬離這裡,但偶而會回來懷舊一下……」土埆厝雖然簡陋,但存留很多往日美好的記憶,偶而回味一下,感覺格外溫馨。
引人矚目的是,路旁有間獨棟三樓房的現代鋼筋水泥建築,後方角落,留有一間紅磚與土埆合體的小房舍,也許主人留下這間房子,是要讓後代子孫莫忘先人那段簡樸而辛苦的歲月。
土埆厝曾在農業社會連結出美麗的風景,是不少人遮風避雨的地方,看到土埆厝內心總有一股看到老朋友的喜悅。
* *
荒置建築沒有亮麗的外觀,但歲月釀造一股懷舊的風味與滄桑;那份古樸的美感與深邃意境,頗耐人尋味。西方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曾言:「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的確,保持愉悅的心,觀察周遭景物,更能體悟人間之美。
走讀滄桑之美/潘憲榮
- 202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