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賡續敬軍愛民好傳統 軍民團結一家親

  • 2022-09-04

 一年一度的「九三軍人節」,也是國軍最光榮、最具有傳承意義的重要日子。過去在戰地政務期間,每年的九三軍人節除了舉辦祭祀忠烈儀式,軍方也會舉辦演講、球類運動比賽,而民間也會有勞軍捐獻與折扣活動,那時候軍方與民間的關係息息相關,不論是安全、經濟、社會等層面,軍民都是同島一命的生命共同體,九三軍人節可是馬祖重要的節日。

 回顧中華民國建國以來,在每個風雨飄搖與存亡絕續的時代,從東征、北伐、剿共、抗戰、戡亂到捍衛臺海,國軍官兵面對敵人無情的進犯,屢屢在戰爭烽火中冒死前進、英勇克敵,一肩扛起國家安全,成為保障安定的磐石。政府為了紀念八年抗戰的勝利,民國35年我政府明令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並於民國44年將是日訂為「軍人節」。因此,九三軍人節不僅是屬於軍人的節日,也是屬於我們中華民國重要的節日。

 軍人是一項神聖特殊的志業,與一般行業最大的不同,即是平時要砥礪志節、戮力戰訓,戰時更要挺身而出、抵禦外侮,為保國衛民犧牲生命。尤其,近年我國面對許多天災,國軍皆以「救災就是作戰」的行動力,迷彩身影更扮演民眾安全守護神,當我們看見官兵不畏艱難、勇往奮進,正是將「軍人節」的時代意義,發揮得淋漓盡致。

 具備愛國心、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的軍人,不但是部隊堅實、穩固的基礎,更是國軍精神戰力的主要來源。「不貪財」、「不怕死」則是軍人的崇高氣節,回首二次大戰期間的艱苦歲月,國軍以血肉築長城,以空間換時間,終於贏得這場攸關民族存亡的歷史戰役,那時沒有像現在那麼好的裝備,國軍官兵本著「受命不辭,英雄本色」的氣魄,發揮「以寡擊眾,以弱擊強」的精神,奮戰抗敵,終於獲得最後的勝利。這種視死如歸、前仆後繼,「不成功,便成仁」的豪情壯志,就是軍人氣節忠勇報國的表徵。

 隨著駐軍人數逐漸減少,同時在戰地政務解除後,馬祖公共事務回歸地方自治,駐軍雖然仍是馬祖的重要組成份子,但在經濟、政治、建設等方面其影響力已無法像戰地政務時期一樣關鍵重要。因此近年馬祖九三軍人節的氣氛也越來越淡,讓不少老一輩的馬祖人懷念過去熱鬧的九三軍人節。馬祖能有今日的生活,我們要感謝軍人,他們在碉堡警戒,保衛了馬祖;他們在街上消費,養活了很多家庭;他們在山頭海邊構工,奠定了馬祖的基礎建設。沒有軍人的汗與血,就沒有今日的馬祖。

 對現在的馬祖年輕人而言,認為很多的建設是理所當然,他們沒有經歷過無水可用、沒米可吃的年代,不知道當年阿兵哥在馬祖蓋水庫、設電廠、鋪馬路、衛前線的辛勞,除了流汗,還會流血,除了犧牲了青春,還可能會奉獻了生命。今天,當我們回顧這段既艱辛、又光榮的歷史經驗,我們除了要緬懷先烈外,更要彰顯九三軍人節的時代意義與價值,以及致上最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