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重視疫情升溫的示警

  • 2022-08-26

 當前國內疫情仍處社區流行狀態,惟近日來全國新增病例數回升的訊息,敲響防疫的警鐘,呼籲鄉親們不能輕忽疫情再次升溫的防範,必須及早因應。

 連續11週疫情確診個案量的下降,讓國人看似見到疫情盡頭的曙光,但卻在夏秋之際出現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疫情有回溫的趨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該病毒變異株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在南非被發現,其特性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於8月時也發出示警,當前病毒主流有70%是BA.5變異株,12%為BA.4變異株。儘管病毒還未到家門口,但這卻是相當重要的警訊,意味著病毒已有所變化,我們不能等閒視之,必須配合政府的防範指示。

 首先,鼓勵抵抗力較為薄弱的長者及嬰幼孩童,盡速完成疫苗施打。依據疾病管制署公布的資料來看,今年上半年,80至89歲及90歲以上長輩因疫情的死亡率為全國平均值的10至30倍,在在突顯長輩為受疫情影響甚深的族群。除鼓勵施打以增加抵抗力,更建議長輩們完成第2次追加劑(第4劑)疫苗接種,降低成為重症的風險,也遏止成為防疫的破口。

 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黃立民表示,截至8月中,台灣10歲以下兒童確診病例已超過50萬例,中重症個案超過300例、死亡人數達數十例,顯見嬰幼孩童也很容易成為疫情干擾的對象。適逢開學之際,恐陷入另一波感染高峰,為加強保護作用,也鼓勵攜帶孩童及嬰幼兒前往接種,提高疫苗施打覆蓋率,以獲得適足的保護力,降低感染後住院、重症(腦炎、MIS-C)及死亡風險。

 其次,也籲請減少至人潮密集場所,避免增加感染風險;若非得前往,務必配戴好口罩並保持好安全距離,徹底完成手部清潔與消毒作業,勿任意觸碰眼睛與口鼻,讓病毒有入侵機會。再者,也盡量避免在外用餐,因為這給予飛沫或空氣相當大的感染空間;倘有必要,盡可能選擇戶外露天場所,或是空氣流通空間。

 面對瞬息萬變的疫情,不可能永無止境的將自己足不出戶的封閉,這到底非長久之道;但在與病毒共存時,我們也要兼顧正常生活的品質。我們無法預期病毒會如何變化,但施打疫苗、保持社交距離、注重清潔以及口罩戴好,會是這幾年疫情影響下,不變的抗疫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