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廢快篩調查:離島減量最多、漁業廢棄物仍占大宗--國家地理雜誌

  • 2022-08-22

 2022/08/19(國家地理雜誌報導)根據調查,我國海洋廢棄物整體仍以漁業廢棄物為大宗,本島有近七成、離島則超過八成的海廢皆與漁業有關。海保署13、14日舉辦「2022海洋保育面面觀—臺灣海域生態守護研討會」,國內除了已開始將無人機等高科技應用在海廢監測,透過近三年的「海廢快篩調查」更發現,海廢數量正持續下降,離島下降幅度最高。

 據2018至2021年海廢快篩調查結果,我國海廢正持續減少中。顏寧指出,由於2020年推出「向海致敬」政策,因此2021年海廢數量相較2020年減少高達一半以上,其中,減少幅度最大的為政府大力推動政策的離島區域,例如澎湖近兩年的海廢減少量就高達六成,整體海廢量呈下降趨勢。

細究我國海洋廢棄物的種類,整體仍以漁業廢棄物為大宗,發泡(保麗龍)、漁網繩索及浮球數量占比最大。其中,本島有近七成、離島則超過八成的海廢皆與漁業有關。

 這些海洋廢棄物到底從何而來?顏寧指出,經過分析後發現,有52%的塑膠瓶罐為中國製、68%廢漁具可能來自中國漁船或淺海養殖。

 漁廢問題三管齊下 保麗龍浮具禁令逐步推進

 面對我國海廢大宗的漁業廢棄物,漁業署漁政組科長邱文毓表示,源頭管理主要透過「刺網實名制」、「養殖替代浮具取代保麗龍」及「設置漁船海廢暫置區」三大面向。

 邱文毓指出,我國2.1萬艘漁船中,有近四成可從事刺網漁業。同時,刺網容易流入海中成為「海底死亡之牆」,對海洋生態危害嚴重,因此從2016年起推動「刺網實名制」並輔導漁民轉型淘汰刺網,「從2017年開始這些刺網漁船只會少不會多。」

 另針對養殖漁業推動可回收的替代性浮具,取代易碎化成塑膠微粒、形成「海洋白色汙染」的保麗龍,並逐步推動全面禁用保麗龍浮具。

 邱文毓說,目前已累計汰換11.7萬顆保麗龍浮具,金門縣則在2022年4月起宣布禁用,嘉義縣及連江縣的禁用政策則將在明(2023)年於部分區域推動,而澎湖縣與臺南市也正進行法制作業的規劃中。

 另外,由於漁業廢棄物體積龐大,實務上很難要求漁民帶回處理,因此在漁港或漁村設有23處養殖暫置區,減少漁廢隨意丟棄的狀況。進入暫置區的漁廢會先初步分類,可再利用的交由回收商處理,其餘則由各地環保局協助運至焚化廠。據統計,2020及2021年分別已處理4.6萬及2.4萬噸的漁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