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農業社會最得力的助手,隨著產業型態的改變,農村的牛隻絕大部分已退場。然而由於其對人類的貢獻與友善樣貌,仍受到民眾的喜愛,很多以牛隻為主題的文創,頗耐人尋味。
板頭村牛塑像
嘉義板頭村是一個洋溢文創藝術風采的社區。村子的入口有一處妝點著動物圖像的標識寫著:「笨港原鄉,開台第一庄」。古名笨港係指雲林北港鎮與嘉義新港鄉南港村一帶,為清代臺灣重要港口,當年是一個非常繁華熱鬧的地方,留下不少美好記憶。
走在鄉間小路,腳步格外輕鬆,「好漂亮的牛隻!」路旁有多處牛的塑像,身上貼有五顏六色的小磁磚,按實體尺寸打造,一隻牛拉著牛車,載運滿滿由布袋裝的稻穀,象徵五穀豐收;一隻是牛拉犁,呈現辛勤耕耘;最醒目的是有一隻粉紅色牛,身上有一個大大的囍字,拉的是紅色蓬車,特別顯眼。巧遇新人來拍照,喜樂畫面,格外賞心悅目。
另外村子的牆面,也裝置有很多充滿童趣的文創作品,最醒目的是小朋友和牛隻及白鷺鷥連結的畫面,勾勒出早期農村社會小朋友放牛的有趣記憶,讓人倍感親切。
客家園區牛群
屏東內埔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聚落。為了留存與薪傳高、屏地區客家庄生活風貌與文化風采,在此成立「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對促進休閒觀光、發展地方產業與推動客家文化,頗具意義。
走進園區,開闊視野、懷舊設施與文化活動,散發著宜人的客家風味。園區佔地約三十公頃,以薪傳臺灣客家文化活動為主旨,規劃有聚落景觀、田園地景、自然草原……等區域。實物實景,展現客家人勤儉耐勞、愛家愛鄉的精神。
在園區的青青草原上,有牛群造型,栩栩如生的裝置藝術勾勒出「移墾耕讀」的意境,最吸睛的還有一具大型的牛犁,牛犁是當年農耕翻土的重要工具,各項農具融入藝術美學,帶來新風采。我和內人在此拍照,希望能捕捉農業社會的美麗記憶。
竹山園區竹編牛
南投竹山盛產竹子,為了傳承與典藏竹藝創作,這裡設置有「竹山文化園區」。從人文、藝術與生活範疇,探索竹子的實用價值與美學意境。
園區四處陳設各種竹製品。尤其竹博館內展示有各種家具,如菜櫥、竹籃、竹蒸籠……等,竹子由於兼具剛柔並濟的特性,竹子用途頗廣,在先人的智慧與精巧工法加持下,各種懷舊用品牽動不少往日記憶。
優美的文創能帶來賞心悅目的心靈饗宴。園區各種文創作品,相當具有特色,如竹編小綿羊、雞隻……等,其中最醒目就是牛隻,動物竹編相當不容易,尤其牛隻體型大,而且腳部與頭部的連結,必須展現其獨特的神韻;維妙維肖的作品,令人嘆為觀止。
桃園紅橋牛家族
造訪桃園龍潭大平紅橋,此橋梁係採傳統工法建造,以石灰膏固磚,另加入糯米漿以強化黏合性;因之,紅橋又稱為「糯米橋」。曾被票選為台灣歷史百大建築。由於景緻優美,橋梁與水流拓印出光陰的故事,磁吸不少旅人的腳步。
除了古意盎然的橋梁外,這裡的裝置藝術勾勒出早期農業社會的風情。入口處有縮小版牛車走過紅橋的立體塑像,河堤上方有農村四季景象浮雕,從農耕到收成,農夫與耕牛互動畫面十分生動。另外,最吸睛的是,水牛家族的塑像,依實體打造的牛爸、牛媽和牛寶寶,悠遊在草地上,充滿活力,栩栩如生的模樣勾勒出特有景象。牛與古橋聯結的畫面,讓人倍感親切。
我和內人坐在河堤,觀望紅橋、田園和牛隻鋪陳的清幽畫面,依稀回到童年的快樂時光。
古坑服務區牛寶貝
雲林是農業縣,有不少農業特產,連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也融入了農村意象。
路過雲林,特地去古坑休息站歇腳,服務區草木扶疏,並標示有四季賞花地圖,整體設施十分友善。
休息站設置有一處銅牛拉著四輪牛車的裝置藝術。原尺寸打照的作品,呈現早期農村的場景,勾勒出不少人的記憶。
有趣的是,牛的旁邊還有一塊立牌寫著閩南語順口溜:「摸牛頭兒孫會出頭、摸牛角頭路穩噠噠、摸牛耳健康吃百二、摸牛嘴萬年大富貴、摸牛身家和萬事興、摸牛角春錢用未乾、摸牛尾賺錢存家貨。」最後又加了一句:銅牛摸透透好運用不透。
創意設置吸引不少人拍照,愉悅笑容輝映著農村景象。
* *
以往牛是農人的好幫手,為了感念牠們的貢獻,現在很多景點導入文創思維,成了十分受歡迎的吉祥物,牽動不少美麗的記憶。
牛隻文創新風采/潘憲榮
- 202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