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與媽媽/陳慧文

  • 2022-08-12

 巧珍的婆婆住在外縣市,每個月來他們家住一週左右。每次來,都會清理家裡的東西。比如放在冰箱的常備藥物、從娘家帶來的食材、廚房的鍋具、浴室的盥洗用具、客廳的小擺飾、孩子們的衣物等,都曾經不聲不響地被扔進垃圾桶。事後,有時婆婆會告訴巧珍丟棄那些東西的原因,比如:她覺得過期了、破舊了,或聽說此物如何有礙健康……等,有時則隻字未提,巧珍也沒再問,心想:必定是婆婆覺得那東西有啥不好吧!

 婆婆黎明即起,到市場買菜,回家烹調出一鍋鍋一盤盤的料理,如:魚丸湯、雞湯、滷味、甜不辣、烤魚……等,菜色不像早餐,倒像午餐和晚餐,份量足供巧珍一家四口吃三天以上。婆婆煮完後自己只吃一點,或是沒吃,交代了巧珍鍋裡、烤箱裡有什麼,似要巧珍一家整天在家吃食;自己便外出訪友,晚上八、九點才回家。見飯菜仍剩下七八成,便裝了保鮮盒放進冰箱,又捲袖煮些新的料理。如此一週下來,待婆婆離開時,冰箱裡總塞滿了剩菜。這時巧珍的老公往往要碎念,說媽媽煮的你們都不吃,放到壞掉可惜;其實巧珍和孩子們都已吃了不少,只是沒肚子吃下那麼多啊!

 巧珍的媽媽住在外島,每年只來巧珍這兒住兩三天。相較之下,似乎好命得多,完全不曾對巧珍的家事育兒有任何操心,有時還稱讚巧珍打裡得好;一日三餐巧珍都會費些心思,買些娘家吃不到美食,或外出吃大餐,週日還要老公開車,載全家和媽媽一起出遊。只是媽媽總是客氣得很,即使是一根牙線、一包番茄醬,也要問過巧珍或巧珍老公才拿取,從到訪到離開都帶著小心翼翼的神色,不時地把「打擾了」、「給你們添麻煩了」等話語掛在嘴邊。

 把兒子媳婦家當作自己家,把女兒女婿家當作外人家,這是傳統觀念的殘餘吧!巧珍幾次想勸婆婆不必那麼勞碌、媽媽不必那麼見外,想想還是沒說,自己盡量幫忙配合,老人家高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