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落實離島地區永續發展

  • 2022-08-09

 近年來,隨著交通的不斷進步及觀光產業的日益興盛,環境與發展間的平衡成為重要課題,唯有增加生物多樣性,創造永續循環的環境,產業才能夠永續的發展。因此,要創造健康的島嶼、幸福的馬祖,就必須因應現況重新檢討並重新定位馬祖未來整體發展方向,以達成永續發展之目標。

 馬祖原住民多來自閩東一帶,建築形式、習俗文化多受到閩東文化影響,且馬祖由地形起伏的海島群所組成,在人文及自然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了與山海共居的生活地景及馬祖獨特的飲食與酒文化。而馬祖雖占地狹小,卻擁有許多世界級資產,包括:瀕臨絕種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引起國際考古學界關注的亮島遺址、世界密度最高的坑道、據點等遺留自軍管時期的戰爭遺址以及「擺暝」和「迎神」等馬祖特有的非物質性文化資產,這些珍貴的資源是馬祖未來發展的基底,一旦遭到破壞便可能無法恢復,馬祖特有的區域獨特性將無法永續經營。

 回顧馬祖永續發展歷程,為推動離島開發建設、健全產業發展、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保存文化特色、改善生活品質、增進居民福利,政府乃制訂「離島建設條例」,於89年4月5日公佈施行。民國93年經建會召開二次永續離島建設懇談會,一致認為未來離島建設應促進離島居民之福祉,並朝永續發展方向推動,以避免不當開發造成自然、人文生態破壞。當年經建會爰訂定「促進離島永續發展方針」作為研修訂及審議離島縣市綜合發展計畫、綜合建設實施方案及各項建設計畫之最高指導原則。

 永續發展一詞是目前國際趨勢也早已傳遍大街小巷,然如何永續經營卻更為重要;一個地方若要永續發展必定得從在地出發、了解自身資源開始,並將這些資源作為所有發展的基底,一旦破壞了這個基底,所有建設都無法永續經營。然近年來由於「國旅」熱潮興起,帶動了馬祖整體觀光產業的發展,也呈現出馬祖在承載量、土地利用、交通運輸、遊憩型態、產業經營、觀光行為與居民日常生活等各面向上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工業革命以前的人類生活,是與自然緊密共生,由自然中獲取生存所需資源,並循環再利用;經濟系統也是以小規模、可在地循環的經濟系統為主。這樣的生活模式,相較於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現今社會,相對是較穩定、安全、不虞匱乏,永續的發展系統。因此,近年來國際間也開始推動循環經濟的理念,重新連結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建構可再生循環、自給自足的經濟系統,對於資源相對較為匱乏的馬祖,這正是永續發展之道,且由於馬祖面積較小、人口較少,更是適合操作永續經濟體系的基地。

 相較於台灣本島,離島面積人口規模皆較小,且由於島嶼生態系統脆弱,馬祖發展應強調人文及自然環境保全與觀光發展,強調環境保育及文化保存的國土空間,以發展特殊的生態與文化體驗為主,才能降低觀光人潮可能帶來的環境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