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橋串連臍帶效應 金門季刊推出烈嶼新生專題報導--金門日報

  • 2022-07-27

 2022/07/25(金門日報報導)金門縣文化局特別在大橋完工前後,於出版品「金門季刊」規劃二期有關烈嶼的專欄,透過深度採訪,帶領讀者認識不一樣的小金門。

金門季刊151期策劃了三十三頁的「烈嶼新生」專題報導,除了深度採訪兩位金門文化獎得主洪天映和林馬騰外,也特別介紹了烈嶼最有名的美食,包括黃厝三層樓、蔡師傅手工麵線、東林北街古早味剉冰、平民美食桶餅及源興興柑仔店的故事,金門縣文化局希望透過本期季刊,帶領大家重新認識烈嶼這個美麗的島嶼。

 預計在今年十月完工通車的金門大橋,大橋一旦通車後就會改變烈嶼鄉「離島中離島」的角色,金門大橋串連起臍帶效應,烈嶼這個小金門島就和大金門島共榮共生,烈嶼新生已經可期,文化局發行的刊物「金門季刊」特別策劃本期重點為「烈嶼新生」。

 本期季刊報導了兩位烈嶼籍金門文化獎得主,包括第二屆得主洪天映,今年八十六歲,青岐人,他在民國九十二年成立烈嶼群聲南樂社,並擔任首任理事長又連任一屆,六年理事長任內率領團員台閩兩地交流,為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盡心盡力;另一位第四屆得主林馬騰,今年七十八歲,上林人,他年輕時輟學從軍,考取政戰專修班,成為一名職業軍人,卻因一發宣傳彈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因公受傷的他只好辦理退伍,回到故鄉烈嶼國中服務,退休後秉持對鄉土文物的熱愛,孜孜於地方古文物的蒐集、建檔、保存,不但催生烈嶼文化館,還將親身經歷撰寫成十五本書,成為地區知名的文史工作者。

 報導烈嶼就離不開芋頭,金門有句口頭禪說「烈嶼芋唔免哺」,烈嶼早年就以芋頭盛名在外,每年十月舉辦的「芋頭節」,知名度更是響徹雲霄,所以黃厝三層樓也以芋頭餐享大名,主要料理食材全採用芋頭入菜;東林北街的古早味剉冰,也是以芋泥冰聞名,到烈嶼不吃芋頭,猶如入寶山而空返。

 另外,位於湖下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附近的蔡師傅手工麵線餐廳,在第二代兩位姐妹花創意經營下,也建立知名口碑,並成了年輕人打卡聖地;傳統糕點美食成糕餅店的「桶餅」,是陪伴烈嶼鄉親成長的常民美食,更是觀光客喜愛的伴手禮;1952年設立的「源興興柑仔店」,已有超過一甲子歲月,從傳統的柑仔店到目前轉型為點心坊+咖啡屋的複合式商店,也是老店新生的楷模。

 文化局指出,第153期金門季刊將以金門大橋作為專題報導,從各面相探討金門大橋完工通車後對烈嶼新生的影響。

 金門大橋是一座連結金門本島(大金門)金寧鄉與烈嶼鄉(小金門)的海上橋樑,為一脊背橋,全長5.4公里,其中跨海橋長4.8公里,最大跨徑280公尺。起於金寧鄉慈湖路二段,迄於烈嶼鄉湖埔路。大橋採取「三分交通、七分觀光」理念設計,預期除了對小金門民生有所改善外,產業結構及旅運型態也將隨著改變,針對如何延長旅客停留時間、創造效益,建設處、觀光處等局處刻正研議相關作為,希望在大橋完工後,極大化金烈通車帶來的觀光效益。

 金門縣文化局強調,金門大橋的完工啟用,對烈嶼鄉是一件大事,正大大影響著烈嶼的新生,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