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地區過去受戰地政務歷史背景影響,在地人口組成較為單一,地方產業亦以公務人員與觀光業為主,產業單一化使其面對環境變動時之調適能力降低,隨著近年青年返鄉數量增加,地區對於提升產業多元性,增加不同類型就業選項之需求亦隨之增加。對此,馬祖地區應建構宜居生活環境,提升居住幸福感,並提供青年創業、就業之資源與機會,將之轉化為吸引人才停留或定居之拉力。
在過去二、三十年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中,由於都市建設強調短期,以GNP為首的經濟成長,而犧牲了環境與生活品質,導致出現永續性發展的危機。許多城市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源短缺、綠地急遽縮減、交通阻塞、垃圾遽增等隨之湧現。「宜居城市」的概念,不再只是希望城市能發展到一定的經濟發展水準,而是更重視都市居民物質與精神層次的提升、人居環境的建構、城市生活的多元性,以達到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而這些宜居城市的多元面向,也逐漸成為政府、媒體與民間單位,評量城市治理與都市生活水準的重要指標。
「宜居」一詞係指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具備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健全社會秩序,高普及率的社會福利,及充分的就業。顯示宜居不單只是適宜居住,亦包括適宜就業、旅遊、教育、醫療、文化等多項內容。宜居城市就是一個能滿足市民的生理、社會與心理等需求,以人為本,為所有人共享的城市。
工作不再是生活中的唯一,追尋優質的生活對於國人來說愈來愈重要。過去強調經濟發展、經濟成長的策略,忽略促成經濟成長的環境成本、污染,導致城市出現永續性發展的危機,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隨著生態環保意識提升、永續發展共識形成與城市安全問題發生,人們開始思考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體認到經濟發展需要兼顧環境保護與人們的需要,才能達到城市永續發展的目標,宜居城市的概念因此而生。
好的生活機能等客觀的生活環境評價,將影響著民眾的居住選擇。好的居住地點雖然受到主觀評估的影響,但是所謂的生活,就是人與社會的多方互動,因此,在居住地的選擇時,民眾會考慮個人或家庭與社會整體的互動情況,並從多方考量找出相對的最佳解,即是宜居性。民眾所期待的生活是,在可承受的生活開銷下,獲得最好的生活環境品質、公共服務、社交活動與娛樂,簡而言之,就是宜居性。但是如何通過區域開發,創造宜居性,這就得仰賴政府的智慧與施政效能。
形塑馬祖為宜居島嶼,必須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領導民眾走向更美好的居住環境,若要把馬祖建設成宜居的幸福島嶼,我們首先要使它成為一個整潔、舒適、足以自豪的美好家園,政府決策部門與民間要通力合作,一起實踐「可持續發展」的馬祖。
社論/建構宜居生活環境 吸引人才定居
- 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