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落實水域活動安全宣導

  • 2022-07-23

 熱浪來襲下水最清涼,馬祖地區雖沒有公告開放的海水浴場,但四鄉五島不乏可親近海水的沙灘和岩岸,不管是遊客還是在地鄉親,在夏天從事各項戶外及海邊遊憩活動時務必提高警覺,有關部門應加強鄉親遊客落實活動風險評估,一時興起的舉動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

 近來台灣地區不時有夏天玩水而發溺水的不幸事件報導,馬祖地區也有類似事件,像是東引地區有遊客攀爬險地只為拍照,最終不慎摔傷後送;北竿地區也有遊客利用大退潮大人帶小孩擅自涉水登龜島的驚人之舉;莒光地區有採蚵民眾摔傷的意外等,這些事件都突顯不管是遊客還是鄉親,對於從事戶外遊憩活動都缺乏危機意識,對活動場域缺乏風險評估的能力,往往意外就發生在自以為可以的情況下。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近5年平均每年約有902人溺水,其中獲救341人、死亡536人、失蹤25人,事故發生地點以「溪河」為最多(44%)、「海邊」居次(23%)、再次者為「圳溝」(9%);發生時間多數集中在6至10月份 (54.7%),其中又以7月最多(12.1%),而戲水發生意外的時段,則集中在高溫戲水消暑時段,以6時至17時最多。這樣的意外事件統計告訴我們夏天是類似意外發生的重點時段,清涼的海水河水很吸引人,但若沒有做好安全的防範,清涼的水或峭壁上美麗的風景就是最危險的陷阱。

 培養活動場域風險評估能力應列為未來防災救災的重點項目,台灣與馬祖都四面環海,各種水域活動開放是必然趨勢,公私部門大可不必因噎廢食去管制各項活動,反而是要以管理取代管制,教導民眾如何在安全的情況下親近大自然。政府鼓勵民眾走出戶外,近年來各種戶外遊憩活動也應運而生,但有關水域活動管理機制卻十分缺乏,各單位巡防工作也未見落實,而缺乏危機意識更是可怕的現象。很多意外的發生是源自於對環境的不熟悉,尤其是水域活動存在許多看不見的危機,此時若沒有相當經驗很可能產生悲劇。

 當遇惡劣的水域環境及不穩定的天氣,對執行救溺勤務的消防員來說也是風險極大,每年類似救災救難所耗費社會成本更是不計其數。強化全民戶外活動場域風險評估可防範未然,在例行性救災宣導演習之餘,建立危機意識可大幅降低意外發生率。夏天來了想玩水,安排水域活動應慎選評估水域安全措施,政府部門應對遊客可及危險場域善盡告知之責,警告標誌也要顯眼清楚,讓戶外活動安全係數提升。